首頁 歷史

落魄孔子圣賢路

第四十章 子路問津識隱士

落魄孔子圣賢路 都泓 2045 2021-11-29 21:43:30

  孔子帶領眾弟子周游列國,積極傳播學說,爭取當權(quán)者的支持,以實踐“仁愛“和“德政“的治國理想,但是一直沒有遇到哪個國家的當權(quán)派能夠真正重用孔子師徒。

  公元前489年,即魯哀公六年,孔子一行在楚國負函附近游歷期間,一日外出訪學,眼看目的地就要到了,可是前面有一條河流擋住了去路。

  臨河望去,河道蜿蜒曲折,一眼望不到頭。河坡陡峭,河中水流湍急,水面雖然不是太寬,但徒涉絕無可能。

  這時天色已近傍晚,孔子師徒找不到渡口,心里有些著急,怎么過河呢?按說這么寬的河流肯定會有渡口的,要不當?shù)氐娜巳粘M鶃碓趺催^河的呢?

  正當孔子和他的弟子為過河犯愁之際,他們看到不遠處田地里有兩位老人正在低頭鋤地。這兩位老人正是當時隱居在這里的高士長沮和桀溺。

  于是,孔子派了大弟子子路前去向兩位老人問詢渡口的位置。

  兩位隱士看到子路走過來,又看到不遠處坐在車上的孔子,預感到子路是過來問路的,但仍是面無表情地低頭干著手里的活。

  等子路走近了,還沒等他說明來意,長沮問子路:“那位坐在車上的人是誰?”他說這話時既沒看子路,也沒有停下手里的活兒。

  “他是我的老師孔丘。”

  長沮終于抬起頭,用嘲笑的口吻問:“是魯國的孔丘嗎?“

  “是的?!?p>  “哦,他不是生而知之,學識淵博嗎?他應該知道渡口在哪里呀,還需要來問我們這樣的種地人嗎?”

  子路很是納悶,心想這是怎么了,怎地這一段時間在這一帶地方總是遇到不友好的對待?這要在平常,子路非要和他理論一番,但此時必須要盡快找到渡口,他還是壓下火氣。

  沒辦法,他又轉(zhuǎn)身去問另一位隱士桀溺。

  桀溺停下鋤頭,問:“你是誰?“

  “我是仲由?!?p>  “你是魯國孔丘的弟子吧?”

  “是的?!?p>  “告訴你,當今天下大亂,猶如滔滔洪水,誰能改變這樣的世道呢?你與其跟著那個總是被人攻擊的人到處游歷,還不如學著我們這些避開亂世的人,做個隱士吧?!?p>  桀溺說完話,又忙著鋤地,再也不理會子路了。

  嗯?原來又遇上隱士了。自周游列國以來,子路跟著老師遇到過不少隱士,他們大抵對當政者不滿,但對孔子師徒還算客氣。今天兩位隱士態(tài)度如此冷漠,還是第一次遇到。

  子路沒有打聽到渡口,回來后只好把長沮和桀溺兩位隱士的話轉(zhuǎn)述給老師。

  孔子聽了,心中一陣酸楚,“自己這大半輩子一心求道,宣揚禮義思想,推行仁德之治,目的只為了改變禮崩樂壞動蕩混亂的社會,給百姓以安定富足的生活,怎么就不能被世人理解呢?甚至于問個路都不肯痛快地相告?”

  不過令他存有一絲欣慰的是,在這么偏遠的地方,仍有人知道魯國的孔子師徒,說明他和弟子的努力,已經(jīng)讓更多人了解了他們的主張。

  沉默了好一會兒,孔子才調(diào)整情緒,告訴子路和眾弟子:“人是不能同飛鳥走獸為伍的。鳥屬于天空,在天空中可以自由飛翔;獸屬于山林,可以無憂無慮地行走。人各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各走各的路是最好的了。”

  孔子還想借這個機會,跟弟子們講得更明白些。他知道在挫折面前,信心是最重要的。

  他繼續(xù)說道:“對于隱者,我不敢茍同,想要推行自己的理想,如果不同世上的人打交道,還同誰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符合正道,我們就沒有必要這么辛苦周游列國,力圖改變這個亂世了!”

  后來,在一位農(nóng)夫的指點下,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終于找到了渡口,過了河,并順利到達目的地。

  后人為了紀念孔子及其弟子路過這里,便把子路“問津”的河流叫子路河,“問津”處所在的小鎮(zhèn)叫子路鎮(zhèn),還有一個村子命名子路村,甚至有一條街道命名子路街。

  “子路問津”和“指點迷津”,是孔子周游列國歷程中,為后世留下的著名典故。曾有人在子路“問津”處立過石碑,以示孔子師徒在這里留下的故事。

  “問津”是孔子及其弟子與長沮、桀溺兩位隱士之間發(fā)生的對話,表面上是在打聽河流的渡口,實際上還暗示了孔子師徒在探尋人生渡口和救世道路,這關系到孔子對人生觀、價值觀、宇宙觀的思考與踐行。

  從“問津”這一次普通的際遇,可以看到春秋末期諸侯爭霸,動蕩亂世的黑暗和無道。象長沮、桀溺這樣的隱士,他們就是看不慣當權(quán)者的黑暗,才選擇遠離政治,隱居鄉(xiāng)野。但他們對于孔子師徒這樣的斗士,又是如此冷漠無情,甚至連舉手之勞的幫助都不愿意提供。

  從“問津”過程,又可以看出作為“萬世師表”的孔子,其思想和人格的不凡。個別人你可以不告訴我”津”在哪里,但是畢竟“津”它就在那里,只要繼續(xù)去追尋,遲早會找到渡河之”津”。

  孔子在周游列國中推廣自己的思想,盡管遇到的困難層出不窮,看似不可為,但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走了一條常人難以企及的道路。

  在楚國這個地方,孔子遇到的隱士還不只有長沮、桀溺,類似的事情后來又遇到了一次。

  這天,子路和其他弟子陪孔子外出,子路跟大家走散了。他正一個人走著,遇上一位肩上挑著除草竹器的老人。

  子路上前客氣地問道:“您可看見了我的老師?”

  老人說:“你們這些人,手腳都不勞動,五谷也分不清楚,誰是你的老師我怎么會知道?”說完只管下地去除草。

  事后子路把經(jīng)過告訴了孔子,孔子說:“那是一位隱士?!苯凶勇坊厝フ?,老人卻已走了。

  這些人都是隱逸之士的代表人物,他們不滿于當時的陰暗世道,不與統(tǒng)治者合作,選擇了隱居避世,潔身自好的人生道路。這與孔子堅守自身的服治理想,積極入世,“知其弗成而為之”的積極人生立場形成鮮明的對比。

  對于隱者,孔子一方面謙恭地征詢他們對社會、對自己的意見,一方面鮮明地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面對繁重的社會責任,有志者怎能隱居山林,置天下黎民蒼生于不顧,而終日與沒有思想的鳥獸為伍呢?如果天下太平,就用不著象我孔丘四處奔波矣!

  積極入世,主動作為,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孔子的一貫主張。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