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從齊國返回魯國,政治形勢又發(fā)生了進一步變化:原本卿大夫執(zhí)掌國政的局面,還在繼續(xù)下移,到了“陪臣執(zhí)國命”,即卿大夫的家臣執(zhí)掌國政的地步。
孔子看到“禮樂征伐自大夫出”時,對“天下無道”的形勢已經(jīng)深感不安,待出現(xiàn)家臣執(zhí)掌國政的局面時,更是由不安到驚詫,進而感慨萬千。
他深入分析諸侯列國形勢,發(fā)現(xiàn)自從大夫的家臣操縱政令之后,罕有傳至三代而不失勢的,斷言陪臣執(zhí)國政的局面長久不了。
在如此混亂的政局中,孔子自然不愿意與權(quán)臣同流合污,所以不愿出仕。時人問孔子:“依先生的才學,做個大夫沒有什么問題呀,您為什么不出仕呢?”
孔子回答說:“《尚書》曾經(jīng)說過,‘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以高尚的品德去影響施政者,這也算是從政啊?!y道只有做了卿大夫才算是參與政治嗎?”
而且,孔子不僅僅是自己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那樣格局就太小了。在“邦無道”的情況下,孔子要通過辦學行教,教育弟子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形成良好的風氣,以這種形式來影響政治,匡救社稷。
對于老師的這一精神理解最到位的學生,是以孝著稱的曾參。他對仲由說:“如果每個人都能謹守孝道,推而廣之,達到‘仁’的境界,天下就大治了,每個人也就算是參與了政治。夫子所言極是?!?p> 孔子堅持“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的信念,不接受陽虎的出仕邀請,而是一心鉆研學問,深入研究《詩》《書》《禮》《樂》。同時教授弟子,提高學生綜合素質(zhì),為學生日后參與國家治理打好基礎(chǔ),培養(yǎng)合格的公務(wù)員隊伍。
在孔子辦的私學里,有很多從遠方來求學的弟子,除來自齊、魯兩國外,還有從楚、晉、秦、陳、吳等各國各地慕名而來的,幾乎遍及所有諸侯國,稱得上是當時一流的國際學校。
孔子招收學生不問出身、不問基礎(chǔ),有許多有志青年師從孔子。像顏回、子貢、冉求、仲弓等,都是在這一時期成為孔子的弟子。
南郭惠子曾經(jīng)疑惑地問子貢:“夫子的學生身份怎么這么雜呢?”
子貢回答說:“君子端正品行,以待四方之士,做到來者不拒,正如良醫(yī)之門多病人一樣。”
孔子認為人人可以通過教育得到改造提高。他的學生不乏素質(zhì)較差的,但通過他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的教導(dǎo),變成了著名的賢才。他教育學生在學習上要腳踏實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p> “學而優(yōu)則仕”是孔子培養(yǎng)人才的方向。通過實際、實用的教育,訓練造就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優(yōu)秀人才,引導(dǎo)他們能參與政治,從而改變天下無道的混亂局面。他不只是教書,更注重教人,教學生做到品德高尚而又精通“六藝”這些實際實用的技能,做到“君子坦蕩蕩”,公正不循私情。
孔子在一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積累了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方法,即使放在今天仍然實用有效。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主張學、思結(jié)合。他認為只思考、不學習不會有什么好處,談自己的切身體會:“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但是只學習而不進行思考,就難以理解消化,也會陷入茫然失措、無所適從。他提倡“好學”,認為“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要向人學,向書本學;要學而不厭,不恥下問;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孔子常常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事例,采用哲理性的比喻來教導(dǎo)學生。顏回曾感嘆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比缬谩笆耪呷缢狗颉庇鲿r間一去不復(fù)返,勉勵弟子珍惜時間;用“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節(jié)操,教導(dǎo)學生忍苦耐勞、不屈不撓。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弟子們的歡迎,收到了極佳的效果。
善于啟發(fā)是孔子教育學生的又一大特點,通過啟發(fā)調(diào)動學生的求知欲和主動性。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就是說要培養(yǎng)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主動思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孔子首倡互動式、沉浸式教學,提倡師生之間共同討論,以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他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志趣,并談自己的志趣,然后將各自的志趣進行點評??鬃舆€歡迎學生對他提意見,他的得意門生子路就常常向他提出批評性的意見。
孔子還創(chuàng)造了通過人物評價和時政評論,向?qū)W生闡發(fā)政治觀點和哲學思想的方法。孔子點評過很多人物,上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伯夷、叔齊,下至春秋時期的管仲、子產(chǎn)等各類名人,連自己的弟子,他都隨時加以評價。對管仲、子產(chǎn),孔子以“仁”許之;伯夷、叔齊在繼承君位上互相推讓,孔子稱其“求仁而得仁”。
孔子通過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教育學生辨別是非善惡,為弟子們修身養(yǎng)性樹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他密切注視和關(guān)心時事,隨時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宣傳自己的主張,使自己的政治觀點顯聞于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