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古代文學自然就有現(xiàn)當代文學,不過學時上比古代文學少了很多,這門課十有八九最后都是以寫論文來察成績的。聽往屆的學長學姐說,教授現(xiàn)當代文學的丹姐是整個專業(yè)脾氣最好的老師,上課第一天就向我們證實了期末寫論文的考核方式。如果畢業(yè)的時候能入選她那一組,那真是燒高香了。
我本身對于現(xiàn)當代文學不是特別感興趣,最多就是高中時因為考試的要求而去背一些基本的文學知識,語文老師在課堂上講得津津有味,我卻很難理解那些散文當中的“美”,所以現(xiàn)代文的閱讀理解得分率總是很低。后來萬不得已,在老師的強烈要求下,才偶爾看看一些雜文,跟著“憤青”們一起針砭時弊?!峨s文選刊》也成了我高中桌面上難得的一本課外讀物。
上了大學,上課的心態(tài)早已不同,而且從專業(yè)的角度出發(fā)我們也只是在學習文化“常識”,未來教授外國人漢語的時候方便我們向他們簡單地介紹一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發(fā)展情況。所以對于丹姐講的內(nèi)容,我完全就當是在聽故事、豐富自己的知識量。比起文章的內(nèi)容,我反而對作者的生平和背景故事更感興趣。
丹姐并不喜歡寫板書,最多就在黑板上寫個人名和作品,有的時候還直接給我們放電影,再加上她自己明確說期末不會考試,所以整個專業(yè)都沒幾個人記筆記。
不過這種相對寬松的教學模式并不意味著沒有平時作業(yè),為了提高我們的閱讀和鑒賞能力,每周她都會安排我們閱讀指定文章,然后寫一份感想。開學后沒多久她就給我們安排了第一個作業(yè):閱讀小說《組織部來的年輕人》。
剛開始的時候我也就只是把他當作作業(yè)來了完成,從網(wǎng)上看了一遍原文之后就開始寫起觀后感。我先按照自己的觀點洋洋灑灑地寫了一千多個字,然后再打算去網(wǎng)上找些其他人的觀點借鑒一下,拓展思路。然而,我看了別人的文章之后才發(fā)現(xiàn),我對于文中“劉世吾”這個人的看法和主流看法完全相反,我認為他的所謂的新式官僚主義是被逼的,是一種無奈,反而認為“韓常新”是一個真正官僚主義者。我瞬間就迷茫了,心想是不是自己根本就沒讀懂這篇文章。回想起高中時候的現(xiàn)代文閱讀理解,我越發(fā)地不自信了。不知道是應(yīng)該繼續(xù)按照原來的思路寫下去呢還是重新再來。如果繼續(xù),那么我總感覺有很多漏洞,如果重新再來我怕自己迷失在別人的觀點里。無奈之下,我只好把自己矛盾的想法告訴了丹姐。而我跟丹姐溝通的方式是:電子郵件。
好在丹姐的回復挺及時,她讓我按照自己的想法放開手腳去寫,不用為成績擔心。有了丹姐的授意,我的思路也就沒有束縛了,索性腦洞大開。我再讀了一遍文章,發(fā)現(xiàn)“魏鶴鳴”諧音就是“為何鳴”,感覺很有意思,就把小說里的人物姓名都整理了出來,結(jié)合文章發(fā)現(xiàn)作者對這些人名都是有意為之:
“趙慧文”,聰慧文靜的美麗女性形象;
“林震”,引發(fā)官僚主義的地震;
“劉世吾”,“吾于世味愈孤矣”(我對人世滋味更加厭棄了);
“韓常新”,“常新”外衣下的舊思想;
“魏鶴鳴”,為何而鳴;
“王清泉”,權(quán)傾全廠的王廠長。
按照這個思路,我徹底刪掉了之前寫的一千多個字,重新寫了一份關(guān)于小說人物名字的讀后感。在交作業(yè)的時候我還是有些忐忑的,畢竟這種觀點都是我自己開的腦洞,沒有任何的依據(jù),丹姐要是一個不高興,判我個零分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不過最后的結(jié)果還是令人滿意的,而且丹姐還在課堂當堂表揚了“某些同學”觀點很新穎,很有思想。這也讓我信心倍增,對于現(xiàn)當代文學這門課也是充滿了好感,每次上課也是認真了許多。
后來丹姐又讓我們閱讀魯迅的作品。作為魯迅先生的老鄉(xiāng),對于此次作業(yè)我自然是格外認真對待。整個08級文學院也就我一個來自魯迅故鄉(xiāng)的人,我怎么可以給家鄉(xiāng)人民丟臉呢?雖然大家都認識“閏土”、“孔乙己”、“祥林嫂”,也幻想過“捉猹”、刻過“早”字、為“茴香豆”流口水,對于魯迅的生平事跡和作品也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我可是喝著地道的紹興老酒長大的,也實打?qū)嵉厝ミ^“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也知道阿Q說的“困覺”應(yīng)該怎么讀,也嘗過咸亨酒店賣的茴香豆(并不是什么美味)……所以,我必須得出眾!
丹姐讓我們從《吶喊》里面自己挑一篇小說。我認為凡是大家熟悉基本上都寫不出什么新的東西來,很容易跟其他同學的讀后感沖突,于是就挑了方言詞匯比較多的《風波》。說老實話這篇小說我也是頭回看,第一次讀完就覺著特別親切,里面的方言詞匯我總會不自覺地用家鄉(xiāng)話念出來,然后會心一笑。尤其是那句“入娘的賤胎”,更是讓我笑出了豬叫。因為這種突然傻笑的行為,老趙他們一度還認為我是在看網(wǎng)絡(luò)小說。
對于讀后感的寫作思路,在讀文章之前我也想按照之前《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一樣從人名入手,可是后來發(fā)現(xiàn)這些“六斤”、“七斤”、“八一”的,根本就沒有研究的價值。接著又想寫里面的方言,但又感覺有些內(nèi)容只有自己才懂。于是只好一遍又一遍地讀原文。最后臨近交稿日期了,不得已從知網(wǎng)上找了些相關(guān)文章,匯總了主流觀點,再加上點自己的思路勉強湊出了一篇3000字的文章交差了事。沒想到就憑著我那點特有的思路,依然得到了丹姐的肯定。
看電影是我們最喜歡的一種上課方式了,什么都不用做,想看就看,不想看就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不影響別人就行了,不知不覺間一堂課就過去了。有的時候一部電影太長,下堂課老師還會接著放,聰明的同學自然是“早有準備”,等老師點完名課間休息就開溜。
丹姐給我們放的影片都是根據(jù)文學作品改編的,或者就是能夠反映現(xiàn)當代文學發(fā)展高度的影視類作品,例如《霸王別姬》、《太陽照常升起》之類的。對于我來說這種影片看一遍也就看個電影情節(jié),至于影片要表達什么根本就看不出來,還不如回寢室看《行尸走肉》、《生化危機》什么的來得刺激。不過既然是在上課,老師讓干什么,那我就認真干什么。
臨近清明節(jié),丹姐又給我們看了一部《活著》,因為開場有葛大爺,我們一度還以為是一部喜劇片。但隨著情節(jié)的不斷推進,看得我心情越來越沉重,心里就一個想法:富貴這一家怎么這么倒霉啊?后來電影結(jié)束,丹姐要求我們寫觀后感,不過她建議我們?nèi)プx一讀原著,畢竟電影有一些改變。我跟其他同學一樣也沒怎么當回事,反正電影都看了,再去翻書實在太麻煩了。
后來因為清明節(jié)放假,我和老趙也沒打算去學車,在寢室待得有些無聊,就一個人去大街上溜達,也算是“踏青”了。正巧路邊有家書店,心血來潮就進去看兩眼。看著看著就想起了丹姐上課說的話,我拒絕了工作人員“熱情”的幫助,憑借著自己的努力,終于找到了《活著》這本書。我拿起書掂量了一下,發(fā)現(xiàn)并沒有像我以前看的《鬼吹燈》一樣厚實,想著一個清明假期肯定能看完,于是買了書就回寢室看了起來。
小說這東西一旦讀上就會停不下來,因為這本書本來字數(shù)也少,很快我就看完了第一遍。因為有了先前電影的鋪墊,所以心情談不上悲傷,但總歸還是有些壓抑的。接著我又開始看第二遍,這回是帶著寫觀后感的目的,所以看得比較仔細,這也讓我發(fā)現(xiàn)了這部小說讓我壓抑的一個重要因素:完美的家珍。
家珍出身于有錢人家,年輕時長得漂亮,而且還念過書,除此之外,作者還賦予了她中國傳統(tǒng)婦女所有的優(yōu)秀品質(zhì):聰明、勤勞、能干以及不離不棄。整本書我都沒見過家珍對福貴說過一句“我愛你”之類之類的話,但是她用行動證明了什么叫“不離不棄”。福貴輸光了家產(chǎn),家珍只是說“只要你以后不賭就好”。如果當初家珍隨著父親的意愿沒有回到福貴身邊,那么至少她能過上不錯的生活,不用天天忙里忙外,直至病倒。但是家珍沒有這么做,生下有慶后不久家珍就回到了福貴的身邊,與他同甘共苦。
家珍也一度成為我對于自己未來妻子的幻想對象。
丹姐的教學方法讓我對于現(xiàn)當代文學有了極大的改觀,尤其是當自己后來遭遇一些事情后再去讀自己曾經(jīng)學過的文章,突然就會產(chǎn)生共鳴。也許這就是所謂“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