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歷史不外如是

八、天下如這般統(tǒng)一

歷史不外如是 止戈為古 3105 2019-07-17 21:00:00

  涿鹿之戰(zhàn)的戰(zhàn)場在何處,至今仍未有定論,《逸周書》所謂“中冀”,或為冀州中部,大體約在靠近今冀魯豫三省接界地帶的河北境內。

  這里依舊是炎帝的統(tǒng)治,可是他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做不了這片土地的主人,蚩尤兵臨城下,他無力抵抗求救于黃帝,可是黃帝好像也不是蚩尤的對手,江山面臨易主的危險。他的想法是對的,這片江山將不再屬于他,但是他沒想到的是接替江山的,卻不是面前那個兇神惡煞的蚩尤,而恰恰是身邊這位盟友黃帝。

  黃帝是什么人,我們今天有了統(tǒng)一的認知,是中華民族的始祖,除此之外,他是一位偉人、圣人,賢人,當然也是一位好人,這一點從他執(zhí)政的表現(xiàn)而言基本可以確定,但是,好人并不代表不爭奪權力?;蛘呤菫榱舜蚱茐牡臋嗔?,或者是希望能夠獲得權力去做更多的好事,當然更多的人會喜歡權力帶來的滿足感,不論出于何種目的,權力的誘惑自古亦然,對于黃帝而言也是如此。

  可是通往權力的巔峰,他還面臨多道障礙。

  那個時候部落眾多而分散,當然還沒有開始城市化的進程,第一道障礙就是這些分散的小型的部落。不過這并不困難,所謂的部落,在擁有軍隊的黃帝面前不堪一擊,他們的首領發(fā)現(xiàn)在野外生存的技能和捕殺狩獵的能力,在先進的武器和戰(zhàn)法面前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很快,黃帝掃清了這一切,不需要殺太多人,只要將幾個大的部落征服,其他的自然會跟風歸附。

  炎帝當年用智慧和貢獻獲得的部落認同與尊敬,黃帝用了一個最快和最直接的辦法。

  第二道障礙是蚩尤,一個幾乎在戰(zhàn)斗力上超越自己的對手。

  蚩尤絕不僅僅是一個有勇無謀的莽夫,他所發(fā)明的武器甚至比黃帝的還要先進,而且以勇氣激發(fā)隊伍戰(zhàn)力的戰(zhàn)術手段運用得爐火純青,以往他遇到的對手幾乎都是一觸即潰,而且從傳言來看,蚩尤是殘暴的,這才會在歷史上很長時間被劃為反派人物,當然這個定論還很有些爭議。直到他遇到了黃帝,以及這一群看起來很弱的中原子弟,九戰(zhàn)九敗,不堪一擊。

  所以他的眼中還沒將任何對手放在眼里,我不知道他戰(zhàn)斗的動機,是為了占據中原更適宜耕種的土地,還是劫掠中原豐厚的糧食和物資,這都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他答應了黃帝,答應了中原決戰(zhàn)。

  我相信當時的戰(zhàn)爭中是沒有什么詭計的,在那個依然是以力為王的時代,中原大戰(zhàn)一觸即發(fā),在一個叫做涿鹿的地方。

  那一天風沙很大,在古時候的戰(zhàn)爭中天氣往往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而且很多時候會成為故事的主角,比如看到一陣妖風,便能斷定有人要來劫營,比如吹斷了旗桿,便能知曉戰(zhàn)爭的勝敗,也比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那一天的風沙很大,按理說在水土保持的很好的遠古,不應該有那么大規(guī)模的風沙,所以在故事中流傳蚩尤請來了風神相助,不過我想到的是,中原已經開始進入真正的農耕文明時期,已經開始大規(guī)模的墾荒,而戰(zhàn)斗發(fā)生的時候恰好是冬季,這個沒什么好懷疑的,今天北方的沙塵暴大多就發(fā)生在這個時候,所以二者在風沙之中相遇了,相互不知道對面是怎么部署兵力,而戰(zhàn)斗,基本也只剩下近戰(zhàn)一途。

  那一天的風沙很大,蚩尤占有絕對的優(yōu)勢,因為他的隊伍是恰恰更勇猛更適合近戰(zhàn)的,對于沒有陣型的敵人而言,不啻于一場噩夢,雖然自己的視線也會受影響,但一旦接戰(zhàn),勝利便屬于更勇猛的戰(zhàn)士。

  那一天風沙很大,蚩尤勝券在握,可他萬萬沒想到,這對他而言可能是幸運日的時候,或許恰恰是黃帝所精心選擇的日子,因為一個神秘的戰(zhàn)場裝備,指南車登場了。

  沒必要在混亂之中與勇猛的對手爭奪一時之長短,因為指南車的存在,指南車據說是能夠指引方位的車子,這在風沙之中黃帝具有能辨明方向的優(yōu)勢。當然現(xiàn)在有爭議說指南車或許就是一種戰(zhàn)車,無論如何,因為有車的存在,黃帝列陣了,他對于方向的掌握或者戰(zhàn)車的沖擊決定了戰(zhàn)爭的勝利,也許在小地方蚩尤獲得了暫時的上風,但對于整個戰(zhàn)場而言顯得如此的微不足道。

  等蚩尤回過神來,大勢已去,分散的戰(zhàn)士如論如何努力,如何勇猛,也無法沖動已經布好陣勢的大軍,中原的軍隊本來就比少數(shù)民族要多的,所以蚩尤只好敗了。

  敗則敗矣,勝負常事,回去收拾好殘兵,再發(fā)展個幾年,必可再爭一日之長短。然而這一敗,便已經無法翻身,以蚩尤的性格,決不能忍失敗之辱,我不知道當時發(fā)生了什么,傳說蚩尤在這一戰(zhàn)中,沒有逃,而是戰(zhàn)至最后一刻。

  悲壯,因為首領戰(zhàn)死,少數(shù)民族的彪悍民風決定了大部分人共同赴難,也許很多時候并談不上舍生取義,只是不愿意茍且,所以這些人是悲壯的,但終究無法成為最終的勝利者,歷史上不斷發(fā)生相似或者相反的一幕。大概幾千年之后,一位同樣不愿意茍且,同樣被封為戰(zhàn)神的人物自刎于烏江,留下無數(shù)的嗟嘆,一位茍且卑微的臥薪嘗膽者,最終獲得了霸主的地位,這一幕,無分對錯,只有選擇。

  黃帝勝利了,這就是結果,他的聲望開始超越炎帝,成為一位戰(zhàn)無不勝的英雄,成為諸多部落信服的首領。毫無疑問,在殺死了蚩尤,趕跑了他的少數(shù)民族軍隊之后,炎帝是高興的,但高興之中似乎有隱憂,因為他所邀請的這個援軍,好像沒有回去的打算。

  終于要攤牌了,黃帝看清楚了炎帝的實力,也徹底認識到自己的強大,對于想要做出一番大事業(yè)的人而言,權力是不能缺少的,于是黃帝想要謀求更大的權力,對于這一段歷史,后世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炎黃二帝擊破蚩尤后,二族合并,成為炎黃始祖,黃帝定居陜西,而炎帝則去了蠻荒之地,另一種說法是,炎黃二帝之間有一戰(zhàn),炎帝敗而黃帝勝,中華大地從此進入了黃帝的統(tǒng)治時期。

  我傾向于第二種,因為二族合并,那也是各回屬地,而炎帝的中原區(qū)域又怎會讓給黃帝,自己卻開始流浪呢,只有一個答案,那就是被流放了。后世為了體現(xiàn)炎黃的偉大,不能說得那么直接而已。

  其實當時的爭奪,在今天看來并無太大意義,按照炎帝居姜水,黃帝居姬水的說法,也就是陜西那么幾個縣的大小,但在當時,代表的是文明的正統(tǒng)。就是這么一小塊地方,炎帝、蚩尤、黃帝三個全國最強大的神人,爭奪不止,奪的不僅是地盤,還有傳承。

  炎帝的實力絕對比自己弱小很多,然而黃帝要戰(zhàn)勝他,卻絕不是僅憑實力,還要名正言順,從戰(zhàn)勝蚩尤開始,黃帝的名已經正了,可是炎帝畢竟是天下共主,還有很多部落的擁戴,而我們知道黃帝最大不服從的部落,一般選擇的是征服,除非,炎帝能夠主動讓位。

  炎帝看起來好像并沒有讓位的意思,放棄手上的權力和既得利益是很不可能的事情,一直到今天我們發(fā)現(xiàn)都是如此,但從后人的記載中禪讓說卻占了上風,是炎帝認為黃帝比自己更適合當天下之主,所以將位置主動挪了出來,以利于天下發(fā)展,然而這注定只是一個美麗的幻想。

  一個想要,一個不讓,我們看黑社會的火并,大部分時間是曬馬,也就是展示實力,實力弱的自當認輸,如果實力相當又互不相讓,才會以戰(zhàn)定勝負。

  炎帝明明很弱,卻不認輸,這不符合江湖規(guī)矩。

  黃帝只好很無奈的選擇了對待其他小型部落的辦法,武力征服,我們知道黃帝的軍隊是很強大的,剛剛戰(zhàn)勝了幾乎無敵的蚩尤,想來他自己也是這么認為,以炎帝的實力,自可一蕩而平。

  黃帝判斷得沒錯,他取得了最后的勝利,然而,他看來并不知道黑社會的江湖規(guī)矩,敢于一戰(zhàn)的,其實實力往往在伯仲之間,絕不是他看起來那么不堪一擊。

  阪泉之戰(zhàn),傳說這一戰(zhàn)打了三年,一開始的時候甚至是炎帝占據了上風,因為這個看起來很弱的對手,其實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與蚩尤之戰(zhàn),黃帝軍為主力,而阪泉之戰(zhàn),黃帝這才發(fā)現(xiàn)炎帝的真正主力。

  “黃帝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貙、虎為前驅,雕、鶡、鷹、鳶為旗幟……”這就是黃帝的實力,一支堪稱獨孤求敗的聯(lián)軍。

  可是他似乎忘記了炎帝的外號:炎為火神,烈焰轟天。野獸派聯(lián)軍最怕的是什么,答案是火,炎帝的火攻使黃帝手足無措,以若不是指南車在煙霧彌漫之中準確的指明了方向,使他安全撤離,恐怕今天的歷史就不是這么寫的了。

  第一戰(zhàn),炎帝勝,黃帝暫避其峰。

  幸好這個地方叫做阪泉,泉者,水也,水可克火,這里對黃帝而言,占據地利之勢,當然這是迷信的說法。

  黃帝取阪泉之水,而滅了炎帝的火,戰(zhàn)場終于恢復了正常,三軍奮進,六部揚威,失去了火的優(yōu)勢,炎帝與黃帝的軍隊正面相遇于戰(zhàn)場之上,黃帝之軍剛剛戰(zhàn)勝了蚩尤,氣勢正旺,而炎帝之軍在戰(zhàn)場上保存了實力,而以逸待勞,這一戰(zhàn)直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然而結局又一次發(fā)揚了搞笑的精神,平局,各有死傷各有進退,沒分出勝負來。

  第二戰(zhàn),平手,雙方各自安營。

  原來炎帝的實力這么強,原來他一直示弱于己,我想黃帝這時候是不是有那么一絲后悔了。

  后悔是沒有用的,這一戰(zhàn)無可避免,即使不在今天,不在此地,天無二日,一山不容二虎等等等等,隨便怎么說都行,只要成為天下的主人,任何努力和犧牲都是值得的。

  只是戰(zhàn)爭,沒有必勝一說,黃帝終于明白這一點,何況他與炎帝,都是仁慈之主,看到這戰(zhàn)場上死傷無數(shù)的子民,心中依然會有些不忍,于是第三戰(zhàn),以一種比較戲劇化的形式展開。

  在話本演繹小說中,經常有一種情節(jié):無知小兒,你識得我陣勢否,可敢來攻?然后一位將軍等對方擺好陣勢,軍師按照陣勢的弱點,休、生、傷、杜、景、死、驚、開,哪里進哪里出安排好,一戰(zhàn)而破,我懷疑些炎黃這第三戰(zhàn)的是不是這樣的話本作家。

  炎帝死守營寨,以山崖為屏障,黃帝并不強攻,而指揮大軍日夜操練陣法,星斗七旗戰(zhàn)法另炎帝大開眼界,三軍心神往之,如此三年,黃帝軍隊日漸強大,而炎帝則慢慢放松了警惕,終于一日陣法練到精彩之處,炎帝官兵正聚精會神的學習研究的時候,黃帝從山崖下挖地道偷偷的摸了進去,將炎帝生擒。

  第三戰(zhàn),黃帝勝,擒獲炎帝?!耘c炎帝戰(zhàn)於阪泉之野。三戰(zhàn),然后得其志

  二者分賓主坐下,這一次,黃帝是主,而炎帝是賓了,黃帝陳述了自己將要治國的策略,而不斷推崇炎帝的本領和仁德,假意要將主人之位返還,表示自己只是代兄長平亂。炎帝自然惶惶恐恐不敢應承,又感慨于黃帝如此客氣,心服口服的表示,您才是最適合的主人,我愿將大位相讓,只求一立身之地,和百姓一起種種地心愿足矣。

  天下就這么定了,炎帝發(fā)文,表示自己年老體衰,而黃帝春秋鼎盛,仁德無雙,我愿以首領的位置相讓,你們要像追隨我一樣服從新的領導,相信他一定能夠帶領大家走向輝煌……

  既然讓了位,那自然就不能留在這里了,不然大家將要去朝拜誰呢?

  黃帝畢竟是仁義的,天下之大,任由炎帝選擇,只是我沒有理解為什么這些地方都是當時的蠻荒之處,呵呵。從后來看,炎帝至少到過五個地方,湖南株洲,山東曲阜,陜西寶雞、河南商丘、山西晉城……因為這五個地方都留下了他的陵墓,以及還有無數(shù)的地方在爭取,在流傳,至于當時原始社會如何在這幾千里的地方留下足跡,炎帝是如何分身有術,那我就不清楚了。

  中華從此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一個以王權和集權為核心的英雄的時代。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