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后,吳鳳往后看了一眼,這家店社門口上的匾額寫的是“金云商社”。
這家店有點意思,吳鳳又抬頭往二樓的窗戶看了一眼。
搖搖頭,走吧。
這鐵料最好還是再買一些,自己要練兵,裝備他們的武器、盔甲都要用大量的鐵料,而且民生的發(fā)展這鐵料也能用得上。
不用多,再按現(xiàn)在的數(shù)額再買一份就可,畢竟船上還要留好位置用來裝人,這段時間自己在這首里城逛的時候也要探聽一下這琉球島上村落大概的具體分布,總不能到時候順著海岸線找村落吧,那也是太麻煩了,而且還容易出事。
如果能有所準備,倒也是件好事,成功的幾率也更大一些。
這金云商社的二樓窗戶不知什么時候開了一條縫,有一只眼睛緊緊地盯著吳鳳的背影。
其人擺擺手,身后的人躬身而去。
走在這商巷之中,又找了兩家朝鮮海商的店社,這兩家店社內存的鐵料并不是很多,所以也就把這兩家的鐵料皆是一掃而空,共計凈鐵五千斤,堅鐵三千斤,多煉好鐵一千斤。
這和自己之前買的鐵料的數(shù)目相差并不是很大,倒也并沒在意。
就是看這街巷兩旁的店社,時不時還能看到明國閩人海商開設的店社。
明國福建廣東素來產鐵,鐵料十分豐富,而且那里工匠眾多,所以鐵料、堅甲、利兵皆是外貿首選。
其不止用于外貿,朝堂之上很多裝備北方邊軍以及各地精銳駐軍的兵甲皆是尋的福建、廣州的工坊打制。
因廣州、福建兩地與紅夷人通商交流頻繁,所以此兩地工匠眾多,其打制的火銃十分先進,在明軍開始大力裝備火銃之時,內閣便直接下令,命廣州福建當?shù)馗媚技そ炒蛑苹疸|,再直接運到北方,而北方的工匠多擅長打制堅甲、利兵、重兵。
這閩人海商的鐵料雖然不比朝鮮海商賣的的差,但是這些人基本上都來自福建,這年頭能在這海賊猖獗的時候安然來到琉球經商,必然是跟海鯊團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自己如若去他們那里購買鐵料,很容易被對方摸清跟腳。
自己還是少出現(xiàn)在海鯊團的眼線眼中為好。
但自己消失了,對海鯊團也不是什么好事,他們最希望的是自己到明國北方或者倭國。
想到這里,便把吳鳳之前想躲著他們的想法給推翻了,自己不想跟這幫閩人所交涉,便是擔心自己的行蹤泄露,但如果他們泄露了自己的行蹤,自己在跟這些人交涉的時候微微透露出自己的目的地,然后這群人再把這個消息透露給海鯊團,那是不是一件好事呢?
這件事情還需要從長計議,現(xiàn)在自己身在這不知深淺的地界。
稍有不慎便會將自己的弱點暴露出去,身邊的豺狼太多,他們都在等著自己露怯,然后一起撲上來咬死自己。
雖然自己想讓這幫閩人把自己的行蹤透露給海鯊團,讓他們知道自己要去倭國,讓他們放松警惕,但這計策是否好用?是否有用?是否能用?還要仔細斟酌斟酌。
而且現(xiàn)在鐵料已買齊,便不必現(xiàn)在與他們交涉。
此事便不必著急,待自己回旅社,仔細思索一下各中關系,再做定奪。
還是先去買些別的物資,如民生方面所需的。
吳鳳接著在這街巷之中閑逛起來,如感覺旁邊這一商社里邊的物資自己需要,便進去與店家商談下,然后都定為兩天之后統(tǒng)一裝船。
首里雖是貿易港,但其中集中的多為海商,海商之間交易的多是極有利潤可掙的商貨,而民生之類的商貨,如桐油、牛皮、布匹,則在這首里城并沒有多少商戶售賣。
所以這民生方面的商貨吳鳳并未買到多少。
所需的民生商貨,如牛皮、紅鉛之類的都需要去明國的城鎮(zhèn)去專門購買。
轉了一圈之后,吳鳳認識到了這一點。
與閩人交流的這個想法更是提上心頭。
自己需要發(fā)展基地,要建立工坊,造兵甲,需要大量的紅銅、白鉛這方面的東西以及民生方面的布匹、牛皮和桐油,尤其是造船來說,桐油是非常關鍵的一樣利器。
在逛的途中,吳鳳發(fā)現(xiàn)了一家紅夷人開的武器店。
這座店鋪明顯就是租用的建好的店鋪,但里邊的裝飾則改成了歐式風格。
在門口處,門口上梁處有一橫鐵條,橫鐵條上面掛著一個小木板,而小木板上刻著兩支火槍交叉在一起的圖案,然后大略的往店里瞄瞄,便知道這家店鋪主營的便是火器。
吳鳳現(xiàn)在手里的火器夠用,但還是希望再補充補充,最好能買到弗朗機炮那就更好了。
便帶著人進了這家店社。
進店之后發(fā)現(xiàn)這家店的規(guī)格并不大,很小,只有兩排木柜展臺,展臺之上平鋪著火槍和配套子彈模具以及各式配件。
吳鳳看了看,左右兩側展臺上放了四桿長火銃,兩桿短火銃。
而在靠里的展臺上左右各放著一套歐式的盔甲。
店鋪最里面便是一座柜臺,柜臺后面的墻上掛著兩把西洋劍交叉在一起。
在這西洋劍的下方還列有一排歐式的長戟,各種各樣的戟頭都有。
吳鳳看著這些倒也稀奇,不過他第一時間看的就是火銃。
現(xiàn)在西班牙大方陣已經在歐洲大行其道,西班牙人的重型火繩槍也在歐洲各地發(fā)展起來,現(xiàn)在距離三十年戰(zhàn)爭的開始還有60多年的時間,而火繩槍也并未得到很大的改進,所以現(xiàn)在歐陸之上,各國陸軍裝備的火繩槍基本上皆是重型火繩槍。
而在這展臺上的4桿長火銃皆是這種穆什克特重型火繩槍。
16世紀西班牙的穆什克特火繩槍代表了當時歐洲火繩槍的先進水平。
該槍口徑23mm、質量10~11kg,全彈質量50g,最大射程250m,有效射程 100m,采用機械式瞄準具,每分鐘可發(fā)射2發(fā)。
雖然槍很笨重,大多時候只能用叉形座來支撐發(fā)射,但射出的鉛制彈丸威力極大,能在100m內擊穿騎士所穿的重型胸甲(當時大多數(shù)武器在80m 以外幾乎不能造成任何傷害)。
西班牙人就是用這種武器征服了龐大而落后的印加帝國。
而現(xiàn)在海上流行的斑鳩腳銃便是這種武器的仿制改進版。
但這種火槍亦有缺點。
與其他滑膛槍一樣,精度十分不堪,20-30米內勉強可以瞄一瞄,30米外全無準頭,但威力強勁,射程達到400碼(360米),150米仍可擊穿輕甲和木板。
但這種火槍只要形成規(guī)模,以排槍的方式打擊敵軍,就算是這子彈飛得四處都是,總有一顆可以打中對方,只要打中了,非死即傷。
吳鳳拿起一桿端起來,用手掂掂分量,確實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