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乾隆來大明寺拈香禮佛,大明寺又名西靈寺,山門殿兼作天王殿,正門上額“大明寺”三字,過天王殿,但見庭院開闊,古木參天,,東有檜柏,西有黃楊,中有寶鼎兩尊,出天王殿,經(jīng)過一條花崗巖甬道,便是大雄寶殿,面闊三間,前后回廊,釋迦牟尼大佛居中而坐,阿難迦葉分列兩廂,東首坐著藥師佛,西首坐著阿彌陀佛,兩邊是十八羅漢像。殿堂佛像全部重新裝修,金光煥彩,法相莊嚴,游人如織,香火不斷。
乾隆今天喬裝改扮,微服出巡,除了前任知府跟隨左右,并沒有人知道他就是皇帝,一番拈香禮拜之后,乾隆依然興致不減,他們四下觀看,在一條清幽小徑,只見一白衣長衫之人正斜坐在一石桌旁邊低頭觀摩一局殘棋,正是陳家洛,祭奠完結(jié)義兄長之后,也沒有馬上離去,而是來到大明寺禮佛。
乾隆看見陳家洛的時候,陳家洛也看見了乾隆,兩人此時近在咫尺,不由得彼此打量對方,越看越覺彼此頗有幾分相像,乾隆首先向陳家洛問道:這位兄臺,看你方才專注的樣子,莫非對黑白之道有所興趣?陳家洛見對方主動問候,便起身說道:年少時,曾學(xué)得一些,一時興起,談不上興趣。乾隆道:一路走來,也有些疲倦了,兄臺可否賞個臉,咋們對弈一局,消遣一下,如何?陳家洛平日東奔西走,難得空閑,有人主動提出對弈,他也欣然同意,于是二人相對而坐,邊下邊聊。
乾隆問道:不知兄臺尊姓大名,家鄉(xiāng)何處,可否告知?陳家洛躊躇了一會之后,說道:小弟姓陳,名家洛,祖籍浙江海寧。
乾隆聽后,心頭一愣:海寧陳家。
乾隆不由回想起一件往事,還是半大小孩的時候,無意之中聽到先帝雍正和太后密談,隱約聽出是關(guān)于自己的身世來歷,出自海寧陳家,當(dāng)時聽得不甚清楚,但成為一個埋在心里深處的謎團。
乾隆不動聲色地說道:海寧陳家世代簪纓,科名之盛,海內(nèi)無比。三百年來,進士二百余人,位居宰輔者三人。尚書,侍郎、巡撫、布政使者十一人,真是異數(shù)。當(dāng)朝陳閣老廉儉純篤,若有民間水旱疾苦,必反覆具陳,或繼以泣,實在是忠誠可嘉。
海寧的確書香傳世,兩百多年來,一直流傳著:四朝三宰相,六部五尚書。
陳家洛不便過多透露,道:陳閣老于三年前便已仙逝矣。乾隆道:陳閣老享壽八十有五,在世時,位極人臣,百姓擁戴,人生在世,夫復(fù)何求?
頓一頓之后又問道:賢弟現(xiàn)在在何處高就?是否求取功名?陳家洛道:曾經(jīng)中過舉人,后來無意功名,就沒有再進過考場了,現(xiàn)在混跡江湖,談不上功名二字。
乾隆道:可惜可惜呀,賢弟談吐儒雅,既已中舉,何不在朝為官,將來必定大有一番作為,上可報效君王,下可蔭妻封子,若是賢弟有意,愚兄在朝中頗有些人脈,可以舉薦一二,賢弟以為如何。陳家洛哈哈一笑道:兄長所言甚是,只是人各有志,小弟生來閑云野鶴,當(dāng)官的事情,小弟實在是做不了。
乾隆頗為尷尬,哈哈一笑道:賢弟所言甚是,人各有志,不可勉強。陳家洛又道:還未請教兄長尊姓大名,可否告知?兄長雍容華貴,不威自怒,想必是個大人物,請恕小弟冒昧了。
乾隆趕忙說道:愚兄的姓名來歷,現(xiàn)在實在不便如實相告,愚兄也不愿意拿謊話欺騙于你!陳家洛道:既然兄長不便透露,小弟不問就是。
一局棋下到最后,成了和棋,兩人拱手告別,各自離去,不提。
話說乾隆回到天寧寺行宮,正在伏案疾書,有人來報,大臣伊齡阿有事求見,據(jù)伊齡阿奏報,以江鶴亭為首的兩淮鹽商吁請籌建寺宇,為圣上祝壽,暫擬名:萬壽寺,并附上簡明圖紙一份,在奏折中,伊齡阿用詞極為婉轉(zhuǎn)恭敬,說寺廟耗資并不大,僅“萬壽寺一處、大殿一座、后樓五間、碑亭二座”,同時還說道,這是鹽商和他的一片至誠孝心,工錢全部由他本人及鹽商承擔(dān),伊齡阿還請求乾隆頒寫碑文、寺名。
乾隆聽后,龍心大悅,受用無比,御書敕賜“萬壽重寧寺”,并分別題寫“普現(xiàn)莊嚴”、“妙香花雨”兩方匾額。乾隆自己解釋說:“賜額曰‘萬壽重寧寺’,蓋合萬姓之壽以為壽,所以萬壽也;以下民之寧為寧,所以為重寧也。”
后來建成的重寧寺,不僅規(guī)模宏大,而且佛像精美,并非如伊齡阿所言,耗資不大,那可是花了一百萬兩白銀,雕梁畫棟,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