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峨,字秀眉,蜀中才女、文學(xué)家,四川遂寧人,南京工部尚書黃珂之女,著名文學(xué)家楊慎之妻,又稱黃安人,與卓文君、薛濤、花蕊夫人并稱蜀中四大才女。擅詩詞,散曲尤有名,著有《陶情樂府》、《楊夫人樂府》等名曲,與楊慎的夫妻合編相混詞語也聞名遐邇,流傳有《楊升庵夫婦散曲》、《楊狀元妻詩集》等。
黃峨,誕生在遂寧市的一個官宦之家,父親黃珂,農(nóng)陽知縣,由于吏治精勤,升遷為御史,在京供職;母親聶氏,為黃梅縣尉聶新的女兒,知書識禮,嚴于家教,她既是黃峨的慈母,又是黃峨的啟蒙老師。黃峨自幼聰明伶俐,在母親的教導(dǎo)下,謹守閨訓(xùn),好學(xué)上進,寫得一手好字,彈得一手好琴,而對于做詩文、填詞曲更有著高深的造詣,長輩們十分器重她,常指導(dǎo)她比喻為東漢時的女才子班昭。
黃珂擢升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延綏,因延綏為明代九個邊鎮(zhèn)之一,戰(zhàn)事頻繁,故家眷仍留在京城,韃靼首領(lǐng)亦不刺侵入河套地區(qū),黃珂帶兵一舉擊潰入侵者后,派人回京報捷。這時,恰逢當朝首輔楊廷和的大公子楊升庵考中狀元,武宗欽賜朝服冠帶,授官翰林院修撰。黃珂與楊廷和在朝共事多年,早結(jié)為道義之交,兩家關(guān)系甚為密切,升庵謝過皇恩,拜了主考后,本應(yīng)拜見黃珂這樣的長輩。因黃珂不在家,故僅派人給黃府送去一張拜貼,這時的黃峨,已有十二歲,她聽說楊世史金榜題名,獨占鰲頭,心里非常傾慕,從而激勵著她更加勤奮地讀書。
黃珂奉調(diào)回京,任戶都右侍郎,接著升遷為刑部左侍郎,再升遷為南京右都御史,不久又拜為南京工部尚書。黃珂的連連升遷,卻解脫不了一樁心事:女兒黃峨已到及笄之年,品貌端莊,才藝超群,前來求婚的顯貴子弟,風(fēng)流少年絡(luò)繹不絕,但黃峨一再向父親表明心跡,一定要選擇象楊升庵那樣學(xué)識淵博,志趣高尚的郎君。尚書疼愛女兒,常為黃峨的終身大事沒有訂下而憂慮。后來,黃珂有感于朝廷腐敗和年事高邁,便辭官不做,攜帶家眷回到老家遂寧。冬去春來,在遂寧的閨閣之中,黃峨憶及京城舊事,遂調(diào)動琴弦,彈唱了新作的《玉堂客》散曲,抒發(fā)了她對昔日親朋好友的眷跡之情:“東風(fēng)芳草竟芊綿,何處是王孫故園?夢斷魂勞人又遠,對花枝,空憶當年”后來,楊升庵讀到這道散曲,對黃峨的才情贊嘆不已。
武宗終日游樂,不理朝政,楊升庵憂國憂民,上疏勸諫,未被采納,遂以養(yǎng)病為名,回到新都,讀書自娛。不久,升庵的原配夫人王氏病故,升庵得知聰明有才、美麗多情的黃峨年過二十尚未許人,便征得父親的同意,遣人做媒。黃楊二家交誼深厚,門當戶對,一說即成,楊升庵備辦豐厚的聘禮,親往遂寧迎娶黃峨。當彩轎到了新都,傾城震動,人們都爭先恐后來看這位“尚書女兒知府妹、宰相媳婦狀元妻”的綽約豐姿。
黃峨和楊升庵,住在狀元府西端的榴閣,這里瀕臨桂湖,環(huán)境清幽,經(jīng)庭院中栽種石榴樹而得名,他們樂度新婚之際,正值紅榴怒放之期。喜看枝頭,緋花掩映,朵朵如霞,這怎不激起黃峨的詩情!她展箋命筆,寫出了情意纏綿的《庭榴》詩:“移來西域種多奇,檻外緋花掩映時。不為秋深能結(jié)實,肯于夏半爛生姿。翻嫌桃李開何早,獨秉靈根放故遲。朵朵如霞明照眼,晚涼相對更相宜。”在古代,石榴籽粒眾多,象征婚后子女繁衍,黃峨托物抒懷,自比榴樹,以含蓄的語言,巧妙的譬喻,向升庵傾注了火熱的純真的愛情。
黃峨是一位教養(yǎng)深厚、卓識遠大的婦女,她珍惜光陰,注重學(xué)問,常和升庵一起吟詩論文,彈琴作畫,切磋砥礪,孜孜不倦。她關(guān)心國事,考究民瘼,竭力鼓勵升庵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當他們觀賞了桂湖馨芬嬌艷的桂花之后,黃峨便陪同楊升庵,告別故鄉(xiāng)到京復(fù)職,在京城的官邸里,成為楊升庵的有力內(nèi)助,夫妻生活倒也愜意。
世宗登位不久,就想把他亡故的父親興獻王尊為“皇考”,享祀太廟,這個與明朝皇家禮法相違背的決定,遭到了以楊廷和為首的內(nèi)閣派的竭力反對,爭議相持不下。世宗為了提高皇權(quán),扶持自己的勢力,便將這次“議大禮事件作為打擊內(nèi)閣派的機會。內(nèi)閣首輔楊廷和被迫辭職還鄉(xiāng),世宗肆無忌禪地迫害議禮諸臣,他派出錦衣衛(wèi),將聚眾請愿、竭力抗爭、勇頭邪惡的楊升庵等一百九十人囚入監(jiān)獄。楊升庵兩次受到廷杖,死而復(fù)生,最后被謫戍云南永昌衛(wèi)。
楊升庵身披紅色的囚衣,項系沉重的枷鎖,帶頭被廷杖后的創(chuàng)傷由解差押送出京城,他從潞河登舟南下,連和家人告別的機會也沒有。黃峨聽到這不幸的消息,肝腸寸斷,悲憤滿腔,她急忙收拾行裝,帶領(lǐng)仆人,趕到渡口,誓與丈夫同生死,共患難。黃峨、楊升庵乘船沿著北運河向南行駛,在黃峨的精心護理下,楊升庵的杖傷逐漸好轉(zhuǎn)??墒?,楊升庵被害充軍,朝廷中的奸佞們還不善罷甘休,又派遣刺客伺機暗害楊升庵,黃峨早有提防,加意保護,刺客們從京城跟到千里以外的山東臨清,一直沒有下手的機會,只好悻悻離去。
楊升庵、黃峨來到楊州府,他們心有余悸,無意賞玩,徑直駛南京而去,楊升庵有許多友人宦游于此,得知楊升庵慘遭迫害,倍加同情,特備下美酒佳肴,聚會雨花臺上,舉觴暢飲,一抒情懷。然后,黃峨偕升庵溯長江西上,頂風(fēng)破浪,路過李太白捉月的采石磯、白居易落淚的潯陽江、蘇軾謫居的黃州、屈子行吟的洞庭等處。當黃峨提起這些憂國憂民、才華滿腹、壯志未酬的古代文化名人時,更激勵著楊升庵的逆境中奮進的決心。
船行至江陵,升庵將從這里起岸,經(jīng)湖南、貴州到云南。此后山川險惡,道路崎嶇,升庵不忍累及愛妻,堅持要黃峨順長江回蜀?!敖瓿踅夥?,倉皇理征衫,家人從此別,客淚不可緘”。楊升庵與黃峨即將離別,他們冒著朔風(fēng)飛雪,立于江陵古渡,難分難舍,悲淚縱橫。升庵觸景生情,作了《臨江仙.江陵別內(nèi)》:“楚塞巴山橫渡口,行人莫上江樓。征驂去桌兩悠悠,相看臨遠水,獨自上孤舟。卻羨多情沙上島,雙飛雙宿河洲。今宵明月為誰留,團團清影好,偏照別離愁?!?p> 黃峨讀罷此詞,悲痛欲絕,縱有萬語千言,也不知從何說,從何寫了,她在回蜀途中,心潮起伏,難以安定。忽然,她情思奔放,一口氣寫下了《羅江怨·閣情》四首,其一云:“空庭月影斜,東方亮也。金雞驚散枕邊蝶。長亭十里、陽關(guān)三疊,相思相見何年月。淚流襟上血,愁穿心上結(jié),鴛鳶被冷雕鞍熱?!秉S峨這首用血和淚寫成的散曲,追憶了她與升庵在江陵惜別的景況和心情,讀起來感人至深。
黃峨回到新都,靜居榴閣,強壓悲憤,茹苦含辛,孝敬公婆,教哺子侄,為遠謫在外的楊升庵操持家務(wù),排難分憂。中秋節(jié)到了,黃峨孑然一身,來到桂湖,見楊升庵沿湖種植的桂樹正綻蕊飄香,她觸景生情,想起了往事:就在升庵到京復(fù)職的那年中秋之夜,夫妻二人在桂湖賞月。他們偎依湖邊,一對倩影倒映水中,和桂影一起晃動著。她油然地吟誦出友人瀘雍所作的《桂湖夜月》:“月白湖光凈,波寒桂影繁,人間與天上,兩樹本同根”。她借此詩表達了與楊升庵相依相存,天上人間,永不離分的的愿望。就在那時,楊升庵摘一枝金桂花插上黃峨烏黑的發(fā)髻,隨即口占道:“銀漢無聲下玉霜,素娥青女斗新妝;折來金粟枝枝艷,插上烏云朵朵”。黃峨高興地將此詩記下,題為《桂林一枝》……現(xiàn)在,景物依舊,楊升庵去遠,黃峨怎不思念?。?p> 黃峨登上城垣,遙望南天,頓添惆悵,她回到榴閣,以深沉的思念之情,寫下了長為藝林傳誦的《黃鶯兒》散曲:“積雨釀春寒,看繁花樹殘。泥途江眼登臨倦,云山幾盤,江流幾灣,天涯極目空腸斷。寄書難,無情征雁,飛不到滇南?!焙髞恚肿x到這首情深意遠、字字佳絕的散曲,倍加贊賞,他不甘落后于夫人,乃用心計,另外和作了三首《黃鶯兒》。結(jié)果,每首的意境和字句都趕不上黃峨所作的,真真愧煞了這位狀元郎。
被迫辭職還鄉(xiāng)的楊廷和擔憂國事,思念兒子,憂思成疾,病勢沉重,楊升庵聞訊,回蜀探望,當父親痊愈后,黃峨便隨同楊升庵,跋涉千山萬水,去到云南連陲,成為楊升庵講學(xué)、著書的好幫手。他們生活雖然淡泊,但夫妻同甘共苦,互相體貼,并常以詞曲唱和,交流心聲。
楊廷和病故,黃峨回蜀挑起了家庭重擔,暑往寒來,花前月下,她怎不思念千里外的親人?飛雁不到,錦書難寄,升庵何年才能被赦歸來啊!黃峨聲淚俱下,寫出了膾炙人口的名篇《寄外》詩:“雁飛曾不度衡陽,錦字何由寄永昌?三朝花柳妄薄命,六詔風(fēng)煙君斷腸。日歸日歸愁歲暮,其雨其雨怨朝陽。相聞空有刀環(huán)約,何日金雞下夜郎?!?p> 遠在滇海之涯的楊升庵,“辭家衣線綻,去國履痕穿”,以何賞不思念黃峨這位賢淑而有才情的妻子呢!他接連寫了《畫眉關(guān)憶內(nèi)》、《青蛉行·寄內(nèi)》、《離思行》等詩篇,發(fā)出了“易求海上瓊枝樹,難得閣中錦字書”、“相思離恨知多少,煩惱凄涼有萬千”的哀嘆。在世宗的嚴密控制下,升庵被赦還的機會十分渺茫,黃峨由盼望而失望,最后只有自我安慰了。她在《寄升庵》一詩中寫道:“懶把音書寄日邊,別離經(jīng)歲又經(jīng)年。郎君自是無歸計,何處青山不杜鵑!”詩中說,黃峨強壓自己長期思念親人的感情,后來連書信也懶寄了,應(yīng)當是楊升庵永遠回不來了。
楊升庵在云南流放期間,著書講學(xué),傳播文化,受到了各族人民的愛戴,但為封建統(tǒng)治者所不容。根據(jù)明朝的律例,罪犯年滿七十即可歸休,不再服役,當白發(fā)蒼蒼的楊升庵七十歲歸蜀不久,又被世宗的鷹犬派遣四名指揮將他抓回云南。楊升庵悲憤到極點,不到半年,即含恨死在一座古廟中,噩耗傳來,黃峨悲傷萬狀,泣不成聲,她不惜以花甲之年,贏弱之身,徒步赴云南奔喪。走到瀘州,遇上升庵的靈柩,她仿照南北朝才女劉令嫻的《祭夫文》自作哀章,詞語凄愴哀惋,聞?wù)邿o不垂淚,靈柩運抵新都,家庭中人和親戚朋友都主張厚葬升庵。
黃峨料到世宗連死了的楊升庵也是不會輕易放過的,便力排眾議,強忍悲慟,以簡單的喪儀裝斂了升庵的遺體。不久,世宗果然派人來查驗,見死去的楊升庵穿戴著戍卒的衣帽靜躺棺內(nèi),一副服罪的樣子,也就不好再刁難了,眾人從心里佩服和贊賞黃峨有先見之明。這時,黃峨憶及夫妻一往情深和升庵生前死后的不幸遭遇,悲泣不止,次年冬天,黃峨將升庵附葬在新都西郊其祖父楊春墓的左邊。
世宗晏駕,由裕王朱載垕即位,他頒發(fā)世宗遺詔,寬赦“議大禮”獲罪諸臣:活著的召用,死的撫恤,被關(guān)押的開釋復(fù)職。楊升庵已死七年,被恢復(fù)原官,并追贈為光祿寺少卿,后來又謚封為文憲公,峨也由安人晉封為宜人。黃峨病故,她和楊升庵一樣,活了七十一歲,并實現(xiàn)了與丈夫“生同心,死同穴”的誓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