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洪,字宗道,應天府六合縣,明朝名將,靖難將領楊璟之子。出身廬州楊氏,祖籍合肥,追隨明成祖朱棣北伐、陽武侯薛祿攻打大松嶺,長年守備邊關。戍守邊境四十余年,以敢戰(zhàn)、善戰(zhàn)聞名,聲震蒙古,“土木堡之變”后,拒絕向瓦剌太師也先俘虜?shù)拿饔⒆诖蜷_城門。明代宗即位后,受封昌平伯,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勝利后,進封昌平侯,賜號“奉天翊衛(wèi)宣力武臣”,并賜世券。
楊洪的祖父楊政,在明初因功成為漢中百戶,其父楊璟為南軍中百戶令,后參與“靖難之役”,南北軍在安徽靈壁對陣,效忠建文帝的南軍大敗,楊璟也在戰(zhàn)斗中陣亡。楊洪的母親施氏端謹賢淑,且昭然剛烈,深明大義,對子女則辛勤撫其幼,嚴教訓其長。楊洪世襲父職,遠戍開平,而后回蘇州迎母就養(yǎng),楊洪每奉命出剿敵寇,其母勸其英勇作戰(zhàn)。因此,楊洪對其母敬重異常。當時成安侯郭亮奉命守備開平,郭亮一見楊洪便非常喜悅,對其頗為器重,將他置之幕下,一同資論軍事。
楊洪率部隨明成祖朱棣北征,經(jīng)威虜鎮(zhèn)、渡飲馬洞,追擊本雅失里。明軍追至斡難河,大敗本雅失里,本雅失里率七騎逃遁,在這場激戰(zhàn)中,楊洪搏殺陷陣,獲人馬而還,朱棣感嘆道:“真是將才?。 毕铝钣浧涿?,以待擢用。楊洪隨從陽武侯薛祿征大松嶺,在大松嶺之戰(zhàn)中,楊洪首沖敵陣,擊敗敵眾,獲其人馬而還,升為正千戶。
敵再犯潮河川,當時開平衛(wèi)已從塞外舊治遷入獨石,楊洪正征戰(zhàn)、鎮(zhèn)守在獨石一帶,隨從都督方政追擊敵寇,獲其人馬器械而還。敵犯大石門,楊洪系命迎敵,列營相向,徉示不動,以麻痹敵人,然后密選輕騎,繞道出奇后放,敵陣大亂,無一逃遁,遂解甲投降。其部下士卒欲殺降兵,楊洪制止說:“殺降非勇武者所為,不能濫殺?!辈⒂H自救起平章脫脫等,敵虜盡服,朝廷得捷報,對其褒獎有加。
朝廷針對敵情,計議在西貓峪這一戰(zhàn)略要地,置兵馬營,以備邊塞,此時楊洪在塞外永寧、赤城、獨石一帶征戰(zhàn)、駐守已有二十余年,對該地的地形、地貌,備御形勢十分熟悉,且朝廷對其戰(zhàn)績亦多有奏聞,認為其可當此任,遂命楊洪筑城并駐守。楊洪系命率士卒約萬人于荒山野嶺之間,荊棘叢林之中“披榛莽、筑城堡、立峰堆,逾月而成”。城筑好后,楊洪召集眾將士說:“現(xiàn)在城已筑好,吾與爾等一樣孤懸一城,從此就要長期駐守在這里了,在這窮荒邊塞,人在則城在,城毀則人亡。我們大家一定齊心協(xié)力、死守此城,切不要懷有二心?!睏詈榕c將士同甘共苦、憂喜相關;對部下士卒資助嫁娶、治療疾病,關懷備至。從此,人心安和、士氣高昂,使眾將士卒不覺得自己是在窮荒的塞外孤城。也正是從此,便有了“馬營”這一名字,赤城北部馬營一帶便有了人煙而得以開拓發(fā)展。楊洪以馬營城為大本營,率兵追剿邊寇,敗敵于紅山。
英宗即位,兵部尚書王驥奉命巡邊督軍,斬臨陣脫逃的都指揮使安敬,使邊境肅然。王驥說邊軍怯弱,是因為缺乏訓練,并趁機推薦楊洪的才能,英宗于是下詔拜楊洪為游擊將軍。楊洪所部才五百人,英宗下詔挑選開平、獨石的騎兵增補,楊洪再進升為都指揮僉事。當時先朝宿將已盡,楊洪是后起之將,以敢戰(zhàn)聞名,為人機警敏捷,善于出奇搗虛,從未受過小挫。楊洪雖為偏校,但朝中大臣都知道他的才能,如果有人誹謗,總有人保護著他,楊洪因此得以施展其才。
刑部尚書魏源督邊事到馬營,楊洪部下指揮使杜衡、部卒李全皆奸佞之徒,因私憾向魏源誣告楊洪。魏源奏聞朝廷后,英宗采納魏源直言,明其真相,將杜衡貶謫廣西,將部卒李全交給楊洪處置。隨即命楊洪協(xié)助都督僉事李謙守赤城、獨石,李謙年老膽怯,因而與楊洪意見相左。楊洪每次調(diào)軍,李謙總是暗中阻止,楊洪曾激勵將士殺敵,李謙卻笑道:“敵人能殺盡嗎?只會白白送死而已?!庇窂堸i彈劾罷免了李謙,因此命楊洪代替他,楊洪自己更加發(fā)奮。朝廷也厚待他,每次上奏捷報,功勞雖小,朝廷也一定給予他獎勵。
兀良哈犯邊,楊洪率部與其戰(zhàn)于伯顏山,激戰(zhàn)中楊洪落馬傷足,但仍越戰(zhàn)越勇,生擒敵首也陵臺等九人,以功升都指揮同知充右參將,守宣府邊塞要地。此間,楊洪建議加筑開平城、拓龍門所,其主要任務是統(tǒng)領牧馬堡、趙家莊等城堡,守御四海至獨石段長城的中部。還建議自獨石至潮河川,增置堠臺六十,因建議功,又進都指揮使。追殺阿木狼,斬獲可列歹等,以功進都督僉事,出哨苦乞河,敗敵于只比嶺,以功進都督同知。
兀良哈再犯延綏,楊洪與韓政等出大同,追襲敗敵于應昌的別兒克,敵盡棄所掠,遁去。楊洪復追至克列蘇,敵得險欲拒之,楊洪督兵進攻,敵大敗,擒斬打剌孩等,以功進左都督,其部下軍士蒙賞者九千九百余人。自正統(tǒng)元年至正統(tǒng)九年間,楊洪戰(zhàn)功累累,由偏將升至都督,位居朝中宿將,聲震朝野。
楊洪受命掛鎮(zhèn)朔將軍印、充總兵官,接替郭玹鎮(zhèn)守宣府,宣府將士聞訊,歡聲動地,喜得良帥。自宣德以來,二十余年間,迤北諸部未曾大舉入寇,只有朵顏三衛(wèi)之小股敵人乘隙擾邊,多不過百騎或數(shù)十騎,亦不足為患,此期間的邊事寧息,在諸多因素中,楊洪坐鎮(zhèn)宣府,戍衛(wèi)京北邊塞亦應為重要因素。
自永樂初至正統(tǒng)末年,楊洪在邊已四十余年,并以敢戰(zhàn)、善戰(zhàn)至大將,聲震南北,迤北諸部敵人深知其厲害,都十分懼怕他,稱其為“楊王”。瓦剌部首領脫脫不花、太師也先都曾與其修好,經(jīng)常寫信問候他,并送以良馬,每遇此,楊洪便奏請朝廷,英宗敕令讓他接受,并讓他對迤北諸部如瓦刺部等以禮相往,以維護邊塞的和平與安寧。
瓦剌尋釁,并誘脅迤北諸番分道大舉入寇,受宦官王振蠱惑而親征的英宗在懷來縣土木堡被瓦刺俘虜,明軍死傷慘重。“土木之變”前后,楊洪正鎮(zhèn)守宣府,英宗御駕北征至沙嶺時,召楊洪入見,命他隨駕西行,繼而又命他守陽和山二口,英宗還至宣府時,命他為殿前將領,繼而又命他還守本鎮(zhèn)。
英宗被俘后,瓦剌太師也先擁英宗,由土木堡西行至宣府城下,再施詭計,企圖用英宗手諭詐開城門,攻占宣府城以作為其寇犯北京的根據(jù)地。楊洪識破此計,命守城士卒收下皇帝手諭,并命其對城下人說:“我們所守的是主上的城池?,F(xiàn)在天色已晚,我們不敢開門。而且總兵官已經(jīng)去別處了?!币蚕纫娫p不開城門,擁英宗經(jīng)大同返回漠北。
太后命郕王朱祁鈺監(jiān)國,郕王論前后之功,封楊洪為昌平伯,郕王即皇帝位,即明代宗,并尊英宗為太上皇。也先詭稱奉上皇還京,由大同、陽和而來,也先復令英宗諭書與楊洪,楊洪不敢自置,將諭書封好,急送京師呈與代宗,代宗馳使告諭楊洪說:“上皇的信是假的。從今以后即使是真信,你也不要接受。”于是,楊洪一意堅守宣府城池。也先無可奈何,取道西南由紫荊關攻入,直逼北京。在兵部尚書于謙的指揮下,楊洪應急詔率精兵二萬入衛(wèi),馳至,敵兵已退。復令其與都督孫鏜、范廣等追殺余寇,追至霸州,擒獲敵首阿歸等四十八人,斬首功四百八十級,奪還被掠人畜數(shù)以萬計。瓦剌敗去,京師無恙,京城保衛(wèi)戰(zhàn)大獲全勝。到達關口時,瓦剌返回再戰(zhàn),殺死官軍數(shù)百人,楊洪之子楊俊差點被殺。
瓦剌退去,楊洪亦因功進封為昌平侯,率所部留在京師,監(jiān)督京營訓練,兼管左軍都督府事務。朝廷因楊洪是宿將,對他所提的建議大多予以采納,楊洪曾陳述抵御賊寇的三條計策,又奏請裁汰三千諸營將校,不能讓羸弱之人充斥軍中,朝廷都聽從了他的意見。于謙認為邊境緊急情況還未平息,應當命令楊洪等上奏方略。楊洪提出四個建議,代宗命兵部商議執(zhí)行。都督宮聚、王喜、張斌事先因罪下獄,楊洪與武清侯石亨推薦說他們?nèi)耸煜?zhàn)事,請求放了他們,命他們立功贖罪。代宗已經(jīng)下詔同意,但言官卻彈劾他們結(jié)黨擾政。代宗因國家正處于多事之秋,急需用人,而擱置不問。上皇被迎回后,楊洪與石亨都被加授勛階為奉天翊衛(wèi)宣力武臣,賜誥券,允許其子孫世襲昌平侯爵。
楊洪佩鎮(zhèn)朔大將軍印,返回宣府鎮(zhèn)守,其堂侄楊能、楊信分任左、右參將,其子楊俊為右都督,掌管三千營。楊洪自己感到一門父子官品太高,又手握重兵,擔心勢頭太盛,難以任職辦事,便請求退休,并請求將楊俊等調(diào)往他處,代宗不許。楊洪患病,代宗命御醫(yī)前往宣府調(diào)治,代宗召楊洪返京養(yǎng)病,楊洪去世,享年七十一歲,代宗為其輟朝一日,并遣官賜葬祭,追贈潁國公,謚號“武襄”,其妾葛氏上吊殉夫,景帝下詔追贈她為淑人。
楊洪久居宣府,治軍嚴厲,兵精馬強,為當時邊將之首,但他從未擅殺無辜,楊洪又十分愛好文學,曾經(jīng)請求在宣府設立學校,教育諸將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