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名成美術課的,是一位文質彬彬的中年男老師,看年紀,也有四十余歲。
這座舉縣聞名的重點中學,同樣不曾給同學們發(fā)放美術課本,所以更多的時候,美術老師也只能信手涂鴉,在黑板上畫上一些簡單的作品,要同學們照葫蘆畫瓢。
早在小學時期,名成的美術作品就曾以不及格而聞名于全班。
有時,甚至就連班級里的末等生,也能畫出最及格的作品。
然而到了名成這里,卻顯得難上加難!
也不知為什么,名成就是對畫畫提不起半點的興趣。
有時,即便他已經(jīng)使出渾身解數(shù),也同樣畫不出令美術老師滿意的作品。
那時,教名成美術課的,正是教名成思想道德課的老師。是的,他一人分飾二職。
即便這位老師風趣幽默到了極點,卻依然提不起名成的半點興致來。
對美術課,名成總是深感恐慌。
明明別人可以很容易做到的事,在他這里,卻難比登天!
可能,他天生真的不曾具備美術的天賦。
盡管,他曾經(jīng)不止一次地得到過班級里的美術天才的指點,可最后卻依然畫不出最令老師感到滿意的作品來。
他常常為此而懊惱沮喪,愁眉不展,然而,無論在這方面再怎么努力,他都同樣交不出一份最滿意的作品出來。
所以更多的時候,他常常讓別人代筆為之,這樣一來,也終于了卻了他心中的一樁遺憾!
到了初中以后,美術老師只是在前幾節(jié)課上搞一搞形式主義,讓同學們模仿一些簡單的作品。
到了中期乃至后期,美術課儼然變成了同學們的自習課。
同學們可以自由復習各科知識,自此美術課便被永久地擱置起來。
嚴重打壓音體美,過分在乎文化課,是這座舉縣聞名的重點中學的常規(guī)教育理念。
正因為如此,音體美老師的地位才會顯得無比的低下。
這就是不爭的現(xiàn)實,任誰都沒辦法扭轉。
看來,名成真的不適合做一個藝術家。
因為在他的身上,絕無半點藝術天賦可言。
也正因為如此,他才會顯得更加的心安理得,否則,他非得昏死過去不可!
畢竟,音樂是他最大的摯愛。
然而,這座該死的學校卻百般鎮(zhèn)壓。
如若再加上一個美術,名成非瘋掉不可!
這既是不幸之中的萬幸,同時又是萬幸之中的不幸。
誠如上文所言,即是名成不幸之中的萬幸。
那么萬幸之中的不幸,又當作何理解呢?
別急,且聽我娓娓道來。
人們如今的物質生活,跟過去相比,已經(jīng)得到了非常顯著的提高。
每家每戶,基本都實現(xiàn)了衣食無憂的最基本的夢想。
這便是萬幸的根源所在。
然而,每個孩子的天賦與特長,卻在這座舉縣聞名的重點中學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理解,更談不上深入地開拓與挖掘。
這便是萬幸之中的不幸之所在。
為此,名成竟然參閱了很多與之相關的中外教育模式與理念類書籍,并對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進行了最刻骨地剖析與解讀。
漸漸地,他開始產(chǎn)生了更多的疑問。
孩子自立與獨立的具體年齡成了他這一時期不斷研究的話題之一,此時的名成,儼然成了“心理專家”與“教育學家”!
是的,孩子到底要到多大的年齡才能夠完全擺脫父母的照顧,自強不息地獨自生存呢?
是到了初中以后嗎?
還是到了大學畢業(yè)時呢?
為此,他常常煞費苦心地想來想去,那樣子,他仿佛成了一個高度睿智的“思想者”。
而他的同學,卻深陷于題海戰(zhàn)術之中而分身乏力,對于他們而言,根本無暇顧及其它的雜七雜八的問題!
一面學習,一邊思考,便成了名成在這一時期的最真實的心理狀態(tài)。
有時,他可能并未曾學進去多少的知識點,然而那多如牛毛的思考,竟然裝滿了整整一卡車。
他就是這樣的一個依然天真無邪的純情少年,在他的心目之中,依然牢牢地銘記著這世上的真善美,同時亦深深地痛恨著這世間的假丑惡。
兒時的小學課本,把他打造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書呆子。
在學習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一系列內在的疑問,他還來不及做任何必要的反思,便瘋狂地投入到了接下來的學習之中。
那時的他,一切皆以學業(yè)為重。
只要能考出更高的分數(shù),就是讓他做牛做馬也沒問題。
只要考出了更高的分數(shù),父母就會給他買很多很多他所深深喜愛的玩物。
只要考出了更高的分數(shù),老師就會對他越來越器重,同學們就會對他越來越羨慕。
只要考出了更高的分數(shù),他最最摯愛的祖父,就會認為自己的孫兒將來一定可以光宗耀祖!
世人常言學習乃是學生的天職,但到了名成這里,卻覺得在學習中反思、在反思中學習才是學生最應該做的事。
學生為什么非要在學校中學習?
難道,自學成材就不可以嗎?
這個年僅十四歲的風華少年,曾不止一次地設想過這個問題,盡管在他這里并不能得到實現(xiàn),但他卻想以此引起更多人的反思。
畢竟,知識是最無辜的,卻是需要被全部學生所掌握的。
只不過是再換成一個更人性化的學習方式,這又未嘗不可呢?
名成的思想,在這一時期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以前從未曾想過的事,如今卻被他一一翻出來仔細地加以研究。
以前從未曾做過的事,如今卻被他一一地列出來并分別予以完成。
漸漸地,他與班上的同學拉開了距離。
慢慢地,他便走上了自己的天地大道。
這樣的一段鮮為人知的獨特的經(jīng)歷,的確需要被創(chuàng)作成小說,以供所有人觀覽和閱讀。
這樣的一位天馬行空的少年,的確需要被全世界所熟知與回味。
誠然,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成長軌跡,但初衷大致相同。
每個人理應比現(xiàn)在過得更好,這是全人類的共同目標。
但如何才能比別人過的更好?
但如何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抱負和志向呢?
這是一個極度復雜的過程,這是一個不斷與自我相抗衡的過程,這里面包含最多的,并不是艱辛,而是這世上最偉大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