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都市

半島電影人

第四十八章 李想

半島電影人 導演不要停 2610 2022-01-24 09:27:02

  早晨睡醒,天已經(jīng)大亮。

  昨晚并沒有感覺到冷,電爐子、電褥子,被子也很厚。

  想幾點醒就幾點醒,這種感覺很好,躺在床上抽煙,肚子有些餓。

  選擇在這里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就離他遠去。

  穿衣服提著水桶打水,這附近有水房,電水井。

  房東不要房租,但是趙明誠電費消耗很多,多給他一點電費錢,就當支付房租了。

  熗鍋、白菜、土豆,再倒些水,等開鍋后下面條。

  他也會做飯,就是懶得做。

  熱乎乎的面條,吃的很爽,味道非常不錯。

  吃完飯以后,他在九龍村閑逛。

  遇到好的素材,就用照相機拍攝下來,最近下雪,路上有些滑。

  首爾人口2002年統(tǒng)計,已經(jīng)超過1000萬人,這是一個大都市。

  世界各地都在城市化,而人們或多或少都有城市病。

  一個城市病不是城市本身,而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

  九龍村位于韓國繁華地帶的江南區(qū),九龍村一條馬路之隔,就是高檔住宅。

  鄉(xiāng)村空心化,人群都擁擠到城市中,越發(fā)達的城市,貧富差距越大。

  首爾繁華的大都市,有九龍村這樣的群體存在。

  香港有籠屋。

  紐約更不用說。

  前世看過金敏的《東京教父》,他認為解決城市病的辦法是金錢。

  趙明誠認為金錢解決不了所有問題,《調音師》的主角,就生活在九龍村,趙明誠給他安排判斷不同層次的畫面。

  富豪家、教會、還有藝術家。

  金錢、信仰、還有藝術。

  在傍晚17點多,趙明誠站在半山腰,看到一副震撼的畫面。

  半山腰下面就是九龍村的房子,不遠處有一個大十字架,他亮著光,遠處就是江南區(qū)的高樓大廈。

  這樣的畫面太震撼。

  《調音師》的主角,名字就叫李想,這也算諧音梗。

  李想=理想

  趙明誠拿出相機把這副場景拍攝下來,上下構圖,城市和城市的差距的懸殊。

  高樓大廈在遠處,它是高的。

  九龍村的房子在近處,它是低矮的。

  十字架在中間,似乎要把它們隔開一樣。

  趙明誠又奔跑著來到九龍村入口處,這里馬路對面就是高檔住宅。

  馬路這邊是九龍村低矮的房子。

  馬路那邊是高檔住宅。

  趙明誠想到美國的種族隔離,這種隔離不是法律規(guī)定的隔離,而是人們自動的隔離。

  當人們提到黑人區(qū)的時候,首先給貼上刻板印象。

  販毒、槍戰(zhàn)、貧困、黑幫等等。

  同樣是在美國生活的韓裔、華裔、拉丁人、或者印度裔,同種族、同語言只在一起玩、一起生活。

  其他種族很難融入進去。

  人類社會從誕生到現(xiàn)在,一直存在階級問題,這是不可避免的,除非整個人類滅亡。

  趙明誠站在九龍村會向馬路對面的高檔住宅看,他會好奇里面住的是什么人?

  同樣高檔住宅的人們,也會從樓上往九龍村看,他們會好奇這群人如何生活。

  后世網(wǎng)絡上有很多朝鮮附近的地區(qū),用望遠鏡看朝鮮人們生活,他們會把朝鮮人們生活的視頻發(fā)到網(wǎng)絡上。

  在視頻里同樣朝鮮人也會向這邊看,他們也好奇對岸燈紅酒綠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樣?

  這種感官并不那么刺激。

  一個城市、一個地區(qū)、一條馬路之隔,兩種生活方式,這種差距非常震撼!

  趙明誠用錄像機拍攝。

  他已經(jīng)想好紀錄片的名字。

  《城里城外》。

  他只是一個旁觀者,記錄他在九龍村生活。

  ………

  在九龍村生活五天,馬上就要到2003年,趙明誠開始寫《調音師》劇本。

  “雙目失明”的李想,平日通過鋼琴課賺取一點報酬,他準備前往巴黎追求藝術,其實他的眼睛正常。

  15年前,跟隨父母到九龍村生活,父母相繼去世,他自己生活在這里,九龍村是人們口中的貧民區(qū)。

  偶然間結識住在馬路對面高檔住宅的小美,憑借出色的鋼琴演奏,小美推薦他到自己家的西餐廳演奏。

  李想在這里結識了音樂教授……。

  趙明誠在寫怎么不狗血,他剛開始寫李想裝瞎,小美開車把他撞到。

  這有些狗血,屬于電視劇橋段。

  故事開頭和結尾互相呼應,趙明誠還是寫一個夢的故事。

  夏天、藍天、微風、白色窗簾。

  男人躺在床上,聽到可樂罐掉地上,男人睜開眼。

  他躺在鋼琴圖案的枕頭。

  這個畫面感,很強。

  線索就是可樂罐。

  趙明誠想到后世印度版《調音師》最后打飛可樂罐的情節(jié)。

  《調音師》結尾李想打飛可樂罐,其實就是風吹倒可樂罐的開頭,可樂罐掉在地上,李想才醒來。

  《調音師》結尾就是開頭。

  其實就是李想追求理想的一個夢,他沒有去巴黎,也沒有驚心動魄的奇遇。

  趙明誠早就開始鋪墊。

  《燃燒》中在教會彈鋼琴的就是李想,他因為裝瞎子,才被教會叫過去。

  其實李想不是瞎子,他是裝的。

  遇見小美刻畫貧富差距。

  遇見音樂教授,教授的妻子和奸夫,把教授殺害。

  又遇見神秘教會,上百裸體女子,他裝瞎談鋼琴。

  最后躲過教會追殺、教授妻子和奸夫的追殺。

  李想最后前往巴黎,多年以后小美到巴黎出差,在酒吧遇見李想。

  有印度版本《調音師》的橋段,但是表達的不一樣。

  趙明誠想表達現(xiàn)代人在城市生活,得城市病、貧富差距、階級鴻溝、拜金主義、還有宗教一些問題。

  《調音師》中,每個人都有城市病,我們生活在城市里,就要得城市病,就算遠離城市,只要有網(wǎng)絡、有電視、有手機,城市病就要得。

  貧富差距顯而易見,用畫面就可以表達。

  階級鴻溝就是李想和小美。

  拜金主義就是音樂教授和妻子,年輕漂亮的大明星,嫁給50多歲老頭,還能是因為什么?

  普通人或許有愛情,大明星嫁給富豪,可以肯定,100%沒有愛情。

  互相利用的關系。

  沈大姐也不愛趙明誠,她只看重趙明誠年輕才俊導演的身份。

  人類生活在社會上,每個人都有利己心理,不論是父母,還是夫妻,都會有利己心理。

  養(yǎng)兒防老,就是父母的利己心理。

  很多父母攀比孩子,難道不是利己嗎?

  孩子考上好學校,都會四處炫耀,就算有不炫耀的,在內心里也為自己驕傲,利己心理就是存在。

  每個人的視角不同,看待問題也不同。

  CJ娛樂公司還有MK2電影公司的視角,認為500萬美元的投資,趙明誠不管商業(yè)回報,拍自己想拍的,就是自私,還有肆意妄為的表現(xiàn)。

  趙明誠的視角認為他們都是資本家,就想讓自己為他們賺錢,電影不能單用商業(yè)考量。

  我已經(jīng)拍一部商業(yè)回報不錯的電影,也為CJ娛樂公司賺1000多萬美元,《燃燒》賠錢就賠錢,他們已經(jīng)賺的夠多。

  這就是不同的視角,都有自己的道理。

  最后誰頭鐵誰贏。

  趙明誠的頭很鐵!

  撞了南墻都不回頭,堅持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拍。

  12月30號,后天就是元旦節(jié),圣誕節(jié)趙明誠沒有回家,他自己在九龍村生活。

  《調音師》劇本寫了一部分,他想找羅泓軫聊一聊。

  把他拍的《城里城外》拿給羅泓軫看看,這部紀錄片也不準備賣出去,就是《調音師》的素材。

  羅泓軫開車來到開浦洞,他沒有來過九龍村,找不到路。

  趙明誠去接他。

  “這是什么地方?”

  “九龍村,名字不錯吧?”

  羅泓軫的印象,這里臟、亂、差,房子都是木頭搭建的,還特別低矮。

  羅泓軫也好奇,他在首爾生活這么多年,來江南區(qū),從來沒有發(fā)現(xiàn)過這里。

  “導演,這里有多少人?”

  “別叫導演了,以后沒機會和CJ娛樂公司合作了,今天叫你過來,就是喝點酒,我自己在這無聊。”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