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在郭文靜那里受的氣全部撒在吳思身上,張新頓感全身通泰。
特別是那一聲‘小吳’。
艾麻,爽翻!
下次沒事就去提調(diào)司溜一圈,找吳思多喊幾句,男人的快樂就是這么簡單。
開玩笑的。
張新以后不能管吳思叫小吳,他雖然是小弟,但小弟也是有尊嚴的,不能隨意踐踏。
忽地想到什么,張新回頭看向尚氏父子,“剛才看到的、聽到的,全部保密。”
“是?!?p> 震驚的尚氏父子連忙躬身,正大光明承認殺人,不僅可以沒事,還能反過來威脅正五品。
這師傅太牛逼了吧?
乘坐渡船在九龍山東側(cè)漁人碼頭上岸,張新把尚學禮交給王杏,直接送去育馬場地。
那里有四十匹可以孕育新品戰(zhàn)馬的倭馬,急需專業(yè)人員照顧。
他本人帶著尚可喜開始登山,爬上九龍山水庫,本打算去第二隊營地,途中正好遇到第二隊隊員正在水庫中進行游泳訓練。
第二隊隊員有一千人,年齡在10~12歲之間,這個年齡段沒法上戰(zhàn)場,張新把他們和第三隊五百人當親傳弟子培養(yǎng)。
“你可以把他們理解成我的記名弟子?!睆埿轮钢谒畮炖镎垓v的少男少女們,“未來一段時間你跟他們一起學習,一起訓練,一起同吃同住?!?p> 尚可喜躬身應(yīng)是。
鄭芝龍正在前往北方的海船上,第二隊暫時由陳明遇和另一名隊員負責管理。
陳明遇過年后九歲,因為吃的好、訓練多,身高已經(jīng)1.5米,架子也大,雖還稚嫩,但名將之風已經(jīng)初露端倪。
繞到水庫另一邊,張新等在隊員上岸的地方。
陳明遇帶眾隊員走到張新跟前排列整齊,齊齊恭恭敬敬躬身抱拳,“師傅好。”
張新微微一笑,打量陳明遇和眾隊員,不論男女,透過濕透的衣服,隱隱可見他們胸口烙印著三爪船錨印。
“你們做的不錯,”張新贊美道,“成長速度快,不過,切記不能驕傲,你們離我想要的樣子還有很長一段距離?!?p> “是?!北娙嗽俟?,“謹記師傅教誨。”
‘師傅’是張新允許所有人叫的,大部分隊員屬于‘記名弟子’,目前只有陳明遇、二丫、李魁奇、鄭芝龍,還有新收的尚可喜五人屬于‘弟子’。
把尚可喜交給陳明遇,張新步行來到第三隊訓練營。
在郭文靜那里遇到過不去的坎,張新十分思念又乖又暖又會疼人的媳婦陳晴兒。
不過,因為人多,又因為角色扮演互不認識,張新根本沒機會和陳晴兒說話。
不知道陳晴兒有沒有后悔加入第三隊訓練營,張新現(xiàn)在十分后悔,不如讓她在家負責貌美如花呢。
很多次,張新想把陳晴兒直接拉出隊伍,奈何都被她用眼神阻止。
看她赤著小腳,和一群小腳幼童女隊員在泥地里慢跑‘開腳’,張新心疼的要命。
不過張新也能理解陳晴兒,她過年后16歲,而其它隊員都在7~9歲之間,他們能堅持,她也能堅持。
擔心影響陳晴兒訓練,張新心里十分不舍地離開校場,轉(zhuǎn)身來到訓練營后方的廚房。
一間面積約八十平方的茅草屋。
三面土坯圍墻,一面使用木柱支撐的敞開式廚房,一眼可觀內(nèi)部全貌,十口大鍋一字排開,灶臺后面是操作臺、水缸、廚柜、石磨等等用品。
其中二十多個孩子正在熱火朝天的忙碌,有人燒火,有人正在往鍋里下米,有人正在洗魚洗菜,看上去一片忙碌。
三個訓練營皆沒有專職廚師,都是隊員輪流自己給自己做飯。
7~9歲孩子做飯,放在后世看似怪誕行為,實際早在八九十年代,在農(nóng)村屬于普遍行為。
中世紀農(nóng)村小孩會做飯更不奇怪。
同樣,在城里,十二歲小孩是出去學手藝的年紀,比如在店飯跑堂,在街邊理發(fā),在商行當伙計,出海冒險等等。
“師傅好?!?p> 見到張新走過來,臉上稚嫩漸退隊員們,不分男女,紛紛行躬身抱拳禮。
“中午吃什么?”張新問離自己最近一名少女。
少女身高約一米三,和男生一樣身著灰色苧麻長褲長袖制服,留著短寸頭發(fā)。
“每人一份水煮青菜、一塊清蒸海魚、一顆水煮雞蛋,米飯八成飽份量。”
八成飽只是一個概念,需要隊員自己衡量,規(guī)矩是張新定的,因為太飽不利于健康和運動。
“能吃好嗎?”
“可以的?!鄙倥爢T回答,“半年前我剛進訓練營的時候個子不到一米,現(xiàn)在一米三。”
擁有功率穩(wěn)定的水車和蒸汽機后,制造量尺變的簡單。
米、厘米、毫米等一系列概念自然是張新教授的。
連始皇帝都知道車同軌、文同書的重要性,張新自然也明白,早在獅子村就給趙進和流民普及相關(guān)概念。
經(jīng)過一年堅持,張新已經(jīng)把后世的計量單位在內(nèi)部完全普及。
心里想著事情,張新在廚房里參觀一圈,本想承諾給他們每餐加塊豬肉,硬是沒能說出口,因為他做不到。
表面看,張新很牛逼,大小老婆漂亮,手下馬仔三千,但在這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很多事情十分難辦。
比如讓三千人每餐吃一塊豬肉,這事看似簡單,實際卻不比造船容易。
事情反過來看,張某人連讓馬仔吃塊豬肉都做不到,算什么牛逼人物?
所以,張新心里明白,自己還很弱很弱,萬里長征路,他還處在第一步。
念及與此,午課時間,張新更是格外賣力,吶喊、揮拳頭、甩頭發(fā),不惜余力地給二隊和三隊隊員洗腦。
效果也很好,這些隊員受到張某人的思想感染,人人體內(nèi)都蘊含著一股拼勁。
因為拼勁無處釋放,于是就在訓練上和學習上格外賣力,皆有一種要為師傅報死效的即視感。
張新也會來事,見他們學習熱情這么高漲,于是把他們分成五十人一班,在一天中的不同時段接受科學教育。
三十七名因為有技能榜身,沒有被吊死的俘虜是老師,可以教授的內(nèi)容很多很豐富。
比如航海。
這是一門大學四年學不完的專業(yè)課程,內(nèi)容非常多,這樣的老師肯定極度稀缺。
隊員們都是幸運兒,俘虜中恰好有航海經(jīng)歷豐富,真正的古代船長為老師。
還比如外科醫(yī)生。
隊員們還是幸運的,雖然這個年代的外科水平不咋樣,但他們會有可以隨意解開的人體實驗對象。
把實驗對象的心臟摘出來,即使裝不回去,也沒關(guān)系,后世的醫(yī)學生有這么優(yōu)渥的條件嗎?
還比如炮手、觀星員、領(lǐng)航員、測量員、繪圖師、建筑工程師、語言、槍械等等領(lǐng)域的識知可以學習。
總之,隊員們想學,張新就一定能滿足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