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國的衰敗其實從遼圣宗駕崩之后就開始了,突出表現(xiàn)就是宮廷政變頻發(fā)。
遼圣宗的元配皇后蕭菩薩哥沒孩子,于是就收養(yǎng)了圣宗元妃蕭耨斤的孩子耶律宗真為子。正常情況下被皇后收養(yǎng)也就意味著孩子身份有庶子變成了嫡子,不出意外將來要繼承皇位,可蕭耨斤也不知道是嫉妒菩薩哥人美心善還是記恨搶走了自己孩子,反正從遼圣宗在世時就懷恨在心,常常在圣宗面前誣陷她。
圣宗是個明白皇帝,誰對誰錯看的門兒清,但畢竟后宮女流之輩,圣宗也懶得跟她們多計較,多次敷衍蕭耨斤之后也沒再放在心上。
圣宗駕崩后,太子耶律宗真即位,是為遼興宗,菩薩哥和蕭耨斤兩宮太后同朝而治,蕭耨斤很快便糾集自己娘家的契丹貴族污蔑菩薩哥娘家人,出手快準狠抓捕了多名菩薩哥娘家高官,北府宰相蕭拙卜、國舅蕭匹敵都被處死。
有關(guān)部門很快憑借著從娘家人那里搜查出來的“證據(jù)”順藤摸瓜查出菩薩哥謀反的線索,蕭耨斤堅持要處死菩薩哥,興宗堅決不同意,說太后將自己養(yǎng)大,待自己恩重如山,絕不能傷太后性命。
自己親生兒子居然轉(zhuǎn)投政敵的陣營,蕭耨斤氣得火冒三丈,可興宗畢竟是皇帝,在興宗的授意下,菩薩哥最后被遷往上京。
遷居上京的菩薩哥后來沒多久就被蕭耨斤派人害死了,興宗知道后為時已晚,只得無奈接受。但人要是作死就不會只作一次,蕭耨斤除掉正宮之后膨脹了,覺得應(yīng)該有更大的追求,想起年輕時候曾在承天太后宮中服侍,要是能夠?qū)W習(xí)前任太后蕭綽青史留名那當(dāng)然最好。
遼國二百多年歷史那么多蕭太后,可唯一能被后世記住的就只有一位小字燕燕的蕭綽,人家在遼國的地位是領(lǐng)兵打仗真刀真槍一仗一仗打出來的,給國家爭取了多少和平穩(wěn)定,你蕭耨斤除了搞陰謀政變還會啥?就憑你也配跟蕭綽相比?
想要控制遼國軍政大權(quán)必須要控制住皇帝,可問題是興宗當(dāng)時已經(jīng)十八歲了,自幼與菩薩哥感情深厚,對蕭耨斤害死菩薩哥一事非常不滿,蕭耨斤也覺得控制不住自己親生兒子,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準備廢掉興宗,改立自己小兒子耶律重元。
失心瘋的蕭耨斤千算萬算沒想到,自己兩個兒子兄弟間感情好得很,耶律重元跑去告訴了哥哥老娘要廢皇帝的消息。
皇帝被廢,下場一般都比較慘,興宗一看不能再坐以待斃了,趁著蕭耨斤到行宮避暑期間率皮室軍親軍直奔行宮,歷數(shù)蕭耨斤罪狀并在軍前宣布廢除太后尊位,貶去圣宗陵墓守靈。
蕭耨斤的麻煩解決了,興宗卻又親手制造了另一個大麻煩,弟弟耶律重元在政變中投靠自己,興宗便給予了超規(guī)格的信任和恩寵,封耶律重元為皇太弟。
興宗搞的這么一出皇太弟可真是畫虎不成反類犬,要知道中原王朝從來都只有皇太子這么一種稱號,就算要兄終弟及也不能給弟弟上封號,完全可以學(xué)習(xí)五代時的做法,親王尹京就行了。
可興宗偏不,咱大遼帝國有自己的文化自信,硬是發(fā)明創(chuàng)造出來皇太弟這種封號,不過聯(lián)想起遼國初年混亂的繼承順序,在遼國這里,什么樣亂七八糟的封號好像都不算離譜。
如果說只給封號倒還沒多大危害,后來興宗又讓耶律重元參與朝政,皇太弟發(fā)表意見誰敢輕易反對?逐漸的遼國朝中諸事都有耶律重元做決策,耶律重元身邊也聚集了一大批親信。
興宗在位二十多年,耶律重元也當(dāng)了將近二十年的皇太弟,然而興宗駕崩前下詔,由皇子耶律洪基即位,是為遼道宗。
好嘛,合著讓我當(dāng)了二十年的皇太弟,最后都是忽悠我的,皇位還是傳給自己親兒子。面對與皇位擦肩而過的事實,由弟弟變成叔叔的耶律重元一肚子怨氣。
道宗很聰明,即位之后為了緩和矛盾,加封耶律重元為皇太叔、天下兵馬大元帥。
道宗的一系列安撫動作并沒能打消耶律重元的不安心理,曾經(jīng)觸手可及的皇位到頭來如同鏡花水月,恐怕任誰也不會輕易放下念想,不僅耶律重元自己心心念念著遼國皇位,連耶律重元兒子耶律涅魯古也有這個心思,爹當(dāng)了皇帝,百年以后就是自己。
于是,在自己的執(zhí)念和兒子的攛掇下,耶律重元終于決定,反他娘的。遼清寧九年(公元1063年)七月,耶律重元父子趁道宗在灤河附近太子山狩獵時起兵謀反,糾結(jié)了北院樞密使蕭胡睹等多位朝中重臣率所部親兵四百余人殺向道宗行營。
遼國皇帝四時捺缽,馬背上治理國家,帶兵打仗那是本職工作,眼見皇太叔殺過來了,道宗也不含糊,點起身邊的隨駕重臣和親兵千余人,二話不說也殺了過去。
四百對一千,如果指揮得當(dāng)其實也有的打,可惜耶律重元父子謀反還差火候,沖的最積極的耶律涅魯古由于位置太突出,上去就被道宗親兵一箭射死。耶律涅魯古是叛軍的重要首領(lǐng),首領(lǐng)死了叛軍陣腳大亂很快敗下陣來,耶律重元逃到大漠,后來自殺身亡。
也許是遼國注定要衰落,道宗前腳剛送走作亂的耶律重元父子,后腳又開始寵信奸臣耶律乙辛,將他從一名中層官員一步步提拔官至太師。
耶律乙辛的作風(fēng)與北宋后來的蔡京作風(fēng)很類似,都是通過政治投機上位,上位后把持朝政,賣官鬻爵。但隨著太子耶律浚逐漸長大參與處理朝政,耶律乙辛漸感事事掣肘,要想繼續(xù)把持朝政,就得除掉太子。
想要除掉太子談何容易?太子是皇后蕭觀音親生兒子,蕭觀音娘家是后族世代為后,朝中掌權(quán)軍中掌兵,他耶律乙辛頭再鐵也不敢去硬碰硬。
處心積慮的耶律乙辛沒有等太久,皇后蕭觀音居然露出可乘之機。當(dāng)時道宗終日游獵不理朝政,遼國皇帝雖然有游獵的傳統(tǒng)但也有在行宮處理朝政的傳統(tǒng),道宗繼承傳統(tǒng)只繼承一半,光打獵不上朝。蕭觀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就勸道宗,打獵的同時咱也處理處理朝政不是?
道宗這個皇帝,本事不咋地自尊心卻很強,對于自己結(jié)發(fā)皇后的勸諫異常反感,逐漸冷落了蕭觀音。
滿朝文武大臣都看得出來皇后失勢了,耶律乙辛也意識到機會來了。史書記載蕭觀音精通詩詞,道宗冷落她之后便常常在后宮吟詩作對,打發(fā)寂寞心情。
蕭觀音先創(chuàng)作了詞作《回心院》,命人在宮中演奏,伶官趙唯一演奏的最好,深得蕭觀音喜歡。
接著耶律乙辛串通宮人,給蕭觀音進奉了一首號稱宋朝皇后親自創(chuàng)作的《十香詞》,蕭觀音嘛文藝女青年,以為《十香詞》就是宋朝皇后的作品,就抄寫來反復(fù)欣賞。
當(dāng)時宋朝是神宗在位,皇后向皇后穩(wěn)重保守,《十香詞》是一首比較肉麻的情詩,當(dāng)然不會是向皇后寫的。蕭觀音不明就里把假作品欣賞了一番,被耶律乙辛羅織罪名告到了道宗那里去,還說她私通伶官趙唯一。
自己的皇后自己了解,道宗根本不信蕭觀音會背叛自己,不管是《回心院》還是《十香詞》,都沒當(dāng)回事兒??删o接著,參知政事張孝杰又上疏,匯報了蕭觀音又一最新力作《懷古詩》,詩中四句話把趙唯一三字藏于其中,皇上您自己品品吧。
接二連三的幺蛾子,讓道宗也起了疑心了,下令徹查。問題是滿朝都被耶律乙辛把持,負責(zé)審理趙唯一的官員很快就把趙唯一屈打成招,承認自己跟皇后蕭觀音有一腿。
審案結(jié)果一出來,道宗大怒,誅了趙唯一九族,又賜死了蕭觀音。
想不到吧,被宋朝視為狄夷的遼國搞起文字獄來一點兒都不遑多讓,你有烏臺詩案,我有十香詞案,咱大哥不說二哥。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管是漢人還是契丹人,這條真理亙古不變。
皇后被賜死,太子耶律浚悲憤交加,多次在朝堂上職責(zé)耶律乙辛亂臣賊子,誓要為母報仇。
隨著太子與耶律乙辛矛盾激化,朝中大臣紛紛站隊,北府宰相蕭術(shù)哲從西北邊境回朝之后更是公開表示支持太子,太子逐漸取得優(yōu)勢。可就在耶律乙辛還沒想好下一步對策時,太子黨的人先沉不住氣了,太子貼身護衛(wèi)蕭忽古謀殺耶律乙辛失敗被打成冤獄,耶律乙辛先發(fā)制人誣告太子謀反。
太子涉嫌謀反,道宗不敢忽視,安排有關(guān)部門徹查,結(jié)果查來查去毫無根據(jù),此時不了了之。
一計不成再使一計,耶律乙辛安排親信中一名叫做蕭訛都的后族成員主動向道宗自首,說自己與族人密謀,準備殺掉耶律乙辛,擁立太子登基。
皇后蕭觀音剛剛被賜死,后族對道宗頗有怨言,這個節(jié)骨眼上又有后族人跳出來主動承認密謀造反,道宗害怕了,又安排有關(guān)部門詳查蕭訛都與太子謀反案。
要說太子謀反那是子虛烏有,可問題是這次負責(zé)調(diào)查的官員是耶律乙辛的同黨,不經(jīng)調(diào)查便虛構(gòu)了一番報告呈給道宗,確認太子謀反。
敏感的道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大康三年(公元1077年)六月,道宗下詔廢了太子,將太子送往上京囚禁。太子被囚禁之后,關(guān)押太子的人也是耶律乙辛的同黨,在其授意下害死太子然后向朝廷匯報太子病逝。
太子被害之后,道宗總覺事出蹊蹺,又想召太子妃問個清楚看是不是有什么內(nèi)情,耶律乙辛得知后又派人殺了太子妃。
通過對太子的陷害,耶律乙辛進一步強化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所有不聽話的大臣全部被逐出朝外流放大漠,整個大遼朝政完全由耶律乙辛一人乾綱獨斷。
道宗也不是不管事兒,他是只管游獵。大康五年正月,道宗再一次外出游獵,安排皇孫耶律延禧跟著一起出門,被耶律乙辛勸說以皇孫年幼為名,建議把皇孫留在京城。
道宗本想同意,可這時大內(nèi)點檢蕭兀納上疏請求不跟道宗出游,而是留下來保護皇孫,并且專門提到了年幼的皇孫面臨威脅,自己絕不能離開半步,無論如何也要保護皇孫安全。
蕭兀納話里有話的進諫終于引起了道宗的警覺,聯(lián)想起幾年里皇后太子太子妃的慘死,每一次都有耶律乙辛在背后推波助瀾,于是開始對耶律乙辛有了防備。
事實證明,人一旦戴上了有色眼鏡,那就是看什么都不順眼,起了防備心的道宗接下來看見耶律乙辛在朝中一呼百應(yīng)的樣子也是越看越不順眼,逐漸疏遠。
遼國朝廷黨爭起來那可是一點兒不比北宋遜色,大臣們一看耶律乙辛失勢了,紛紛上疏彈劾,耶律乙辛這種權(quán)臣彈劾起來太方便了,全身上下到處都是罪名,就這么被多項罪名一貶再貶。太康九年十月,謫居來州(今遼寧綏中縣)的耶律乙辛意識到朝廷要對自己下最后殺手,便收拾行李準備南下投宋,事情敗露終于被朝廷賜死。
耶律乙辛伏誅,但遼國的國勢已經(jīng)不可逆轉(zhuǎn)的衰敗下去,道宗在位期間疏于政事,對最關(guān)鍵的人事任免如同兒戲,很多官員是通過擲色子比大小進行任命。
自己昏庸還不聽勸告,皇后勸他多勤于政事最后慘遭橫死,阿諛奉承拍馬屁的奸臣卻能平步青云,百官意識到皇帝的本性后索性擺爛,朝廷上下烏煙瘴氣,人人渾水摸魚。
朝廷爛,民間也好不到哪兒去,道宗佞佛,非常像當(dāng)年的真宗佞道,不管佞佛佞道,最大的問題就是太花錢,因為和尚道士都是免稅人群,不僅免稅,地方政府還要支持佛道事業(yè),給他們花錢。
遼國當(dāng)時在冊僧侶超過十萬,而整個國家人口才五六百萬,要養(yǎng)活僧侶就要壓榨其他百姓繳稅,民怨極大,國內(nèi)矛盾空前激化。
壽昌七年(公元1101年)正月,七十歲的遼道宗駕崩,根據(jù)遺詔皇孫耶律延禧即位,是為大遼末代帝王,天祚皇帝。說來也巧,同年北宋徽宗登基即位,兩位亡國之君同時登場,不知是不是命中早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