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演明

第114章 朱棣與鄭和的心思(求月票)

演明 悠悠一劍 2412 2021-10-07 04:30:00

  接下去的日子,秦睿對應(yīng)天府的新鮮勁已經(jīng)過了,開始過正常人的生活了。

  “小杰啊,大明現(xiàn)在用兵的方向有四個,一個是交趾,這個地方山高林密,瘴氣叢生;一個是北元余孽,來如風(fēng),去如電,居無定所;三是來自海上的倭寇,大海茫茫,不知道從哪里登陸;最后一個是內(nèi)部的百姓造反。要仔細(xì)研究這些敵人的特點,有針對性行的練兵,兵貴精不貴多,精兵三千勝弱兵十萬……”

  秦睿給張杰講課和答疑,主要內(nèi)容是士兵技能訓(xùn)練和戰(zhàn)斗意志,技能從單兵到班組的特種作戰(zhàn),再到成建制的戰(zhàn)斗;從偵查、滲透、引導(dǎo)到破襲,從刺殺、綁架、收買到顛覆、斬首。對于戰(zhàn)斗意志,表現(xiàn)在戰(zhàn)時,關(guān)鍵在養(yǎng)成,悍不畏死不是真的不怕死,而是有嚴(yán)格的軍令在后面看著,督戰(zhàn)隊就是在現(xiàn)在軍隊中也有!

  秦睿也不懂,但不妨礙秦睿將后世在軍事論壇上看到的內(nèi)容,講給張杰,張杰不懂就問,秦睿能解答就盡力解答,不能就兩人商量,秦睿給出方向,畢竟600年的見識在腦子里。張杰每次聽完課之后,回家再講給張輔聽,中間過一手,就會有很多東西遺漏,這些秦睿就不管了。

  夏原吉也來找了秦睿兩次,果然對于銷毀寶鈔他以及朱棣持反對意見,但對于建房賺錢以豐國庫這件事,朱棣十分贊成!夏原吉也提出了他的建議,將大明寶鈔與鹽引綁定,這個方案倒是讓秦睿覺得很新奇。

  大明自開國以來,食鹽采用“邊中海支”的開中法專賣制度,即鹽商在邊塞繳納糧食,換取食鹽運銷資格——鹽引,這就是“邊中”;拿到鹽引之后,再到朝廷在海邊的鹽課提舉司或者都轉(zhuǎn)運鹽使司支取海鹽。簡而言之就是用糧食換鹽,不用出錢。以物易物的好處是減少損耗,但沒辦法讓資金流動起來。

  鹽引與糧食的比例是一引鹽200斤換一石到五石糧食,因為邊塞的距離由遠(yuǎn)有近。也就說一引鹽的平均價格大概在3兩銀子左右。

  如果將鹽引與大明寶鈔綁定,就能分流一部分大明寶鈔,一年一億斤鹽的需求,至少能分流近五千萬貫寶鈔,這就相當(dāng)于另外一個池子??!這些錢會回流到大明朝廷中,用不用全靠朱棣的心情!

  秦睿對此十分贊同,積極支持!但秦睿的支持算個屁啊,夏原吉的方案一提出來之后,就遭到了眾多的反對,因為這觸及到了現(xiàn)有鹽商的根本利益!

  為了賺取最大的利潤,鹽商在邊境地區(qū)租用了大量的土地,這樣種完糧之后,直接交給邊軍,省了長途跋涉運糧的損耗,本來平均三石糧換一引鹽,他們就可以換三引鹽,這利潤有多高?

  當(dāng)然了,這個利潤不是鹽商自己吃下去的,朝廷里有保護(hù)傘、地方上也有保護(hù)傘,就連運輸都形成漕幫、鹽幫,朝廷里沒有反對的聲音就怪了!

  這些秦睿是管不了了。

  鄭和來找過秦睿兩次,還是帶團(tuán)來刷秦睿的,這些人都是航海方面的專業(yè)人才,問得問題都很深,比如水道深度、風(fēng)向、浪高之類,秦睿哪知道這些!最后高舉免戰(zhàn)牌,只把自己知道的、能想起來的,全部說了出來,鄭和才算心滿意足!

  皇宮,武英殿!

  “陛下,奴婢想去那亞美利加探一探!”鄭和站在御階之下,躬身說道。

  “怎么?大伴被秦睿那小子一說,就心動了?”朱棣最近一直在靠率秦睿說的三條建議,最容易實現(xiàn)的就是秦睿嘴里的下策——高產(chǎn)糧食種子,控制生育、海外就藩,在這個時代無異于癡人說夢!要控制生育,除非有絕育手術(shù)或者小套套;海外就藩,藩王也得愿意啊。如果朱棣真敢鐵了心的這么干,保不住那些藩王狗急跳墻!

  秦睿嘴上說說容易,萬里之遙讓享受慣了的藩王去搏個前途?在大明要啥有啥,美人、美酒、美食、華服、高樓,人生至此,夫復(fù)何求!藩王們腦袋秀逗了,主動海外就藩,建邦立國!除非在大明活不下去了,又或者真有野心,否則誰會干這事?

  “倒也不是,這兩年陛下沒有下西洋的計劃,大明寶船放在那里也是浪費!秦睿有一點說得很對,有了新糧種,至少百姓會對陛下感恩戴德!”鄭和其實也知道自己五下西洋帶來的后果,看上去是宣威海外,實則是盤剝百姓!底層百姓對朱棣和鄭和耗費民財?shù)淖龇?,極其厭惡,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

  朱棣有朱棣的打算,他作為大明的一把手,看問題有自己的想法;但百姓不看別的啊,就看收稅多少,自己能不能吃飽,手里有點余糧那就更好了!所以百姓對朱棣不能說恨之入骨,也是心里將朱老四的祖宗十八代都罵了個遍!鄭和只是順帶的而已。

  鄭和也希望改變自己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這一點秦睿也是后來了解到,他只是在歷史上看到鄭和下西洋,備受后世吹捧,但脫離了時代背景的吹捧都是扯淡。

  一將功成萬骨枯,功成名就的人可以享受萬人敬仰,名垂史冊;但功成名就路上的那累累白骨,甚至連一領(lǐng)草席都沒有,就被刨個坑埋了,甚至有人尸骨無存!誰去記那些默默無聞的人了?

  在跟秦睿的交談過程中,秦睿言之鑿鑿的語氣,讓鄭和看到了希望,如果他能從海外帶回高產(chǎn)糧種,他就是萬家生佛,百姓能給他立生祠,世代享受煙火!宣威海外的豐功有了,撫育萬民的偉業(yè)也有了,人生至此,夫復(fù)何求!鄭和是打定主意要搏一把了!

  朱棣聽了鄭和的想法之后,不由得也是心里震動。朱老四之所以搞永樂大典、北征蒙元余孽、下西洋,是因為他心虛。他殺了自己的侄子,歷史上一個弒君篡位,得位不正的名聲是肯定了,要掩蓋這個名聲,就要有煊赫的文治武功,以此來證明自己是天選之子。這和李二李世民是一個性質(zhì)。

  每個皇帝生前都會為身后事考慮,謚號、廟號他們都會考慮。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廟號太祖,作為繼位之君,沒有大的功績,通常是以某某宗來定廟號。朱棣的功績,目前來說當(dāng)個太宗是沒問題了,但要往“祖”上面努力,就必須有開拓性創(chuàng)舉或者大功績。因為禮法有規(guī)定,“祖,始也,言為道德之初始,故云祖也。宗,尊也,以有德可尊,故云宗”,簡單概括起來就是“祖有功而宗有德”。

  永樂大典算是文治,北征蒙元算是武功,下西洋可以說是揚名域外,剩下的就是百姓了!如果真如秦睿所說,將高產(chǎn)糧種從亞美利加弄回來,在大明進(jìn)行普及,那么他的威望將再上一個臺階,那么一個“世祖”或者“圣祖”的廟號,應(yīng)該可以了!這樣后世就不會再拿他殺建文帝的事來說了,因為祖就相當(dāng)于富一代創(chuàng)業(yè)者了!

  鄭和想去亞美利加,朱棣想提升自己在百姓間的威望,兩人一合計,去了!

  于是歷史在這里拐了個彎,鄭和改下東洋了!

悠悠一劍

收藏不費力,   評論多謝了。   推薦不嫌少,   月票就更好。   明月照四方,   就差你這張。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jìn)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