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韓信東征第二個諸侯國:攻代
逃跑,也是一門充滿極高學問。
如何逃?怎樣逃?用什么方式逃?選擇什么時候逃?這些問題都很重要,需要認真考慮。
一旦,哪個逃跑環(huán)節(jié)出錯。那么,恭喜你,逃不掉。
滎陽之戰(zhàn),劉邦慘??;成皋之戰(zhàn),劉邦再敗。打不贏,劉邦充分發(fā)揮了一種精神:逃跑。
這一次敗得太慘,輸?shù)锰?,他逃跑也很急。能夠跟他一起跑的人,只有一個夏侯嬰。夏侯嬰之所以能夠跟隨漢王一起逃跑,是因為他還有一個任務,替劉邦駕車。
劉邦逃跑,已經(jīng)有非常豐富的經(jīng)驗。他也是一位善于總結逃跑經(jīng)驗的人。
首先,劉邦逃跑選擇一個好的時間:夜色下。
畢竟,夜色下逃跑,有助于掩護,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
其次,劉邦逃跑選擇帶一個人:夏侯嬰。
夏侯嬰不僅有精湛駕車技術,還擁有一支車兵,且多次沖鋒陷陣,取得不錯成績。
劉邦這樣做,還有兩個好處:
1.人少,不會暴露目標,不容易被楚軍發(fā)覺。
2.不會因為自己逃跑,亂了漢軍士氣。畢竟,劉邦逃跑這種行為是高度機密,不能大聲宣揚,告訴所有人:我,劉邦,要逃跑啦!
逃跑方向也很關鍵。正所謂選擇方向正確,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按道理說,劉邦逃跑,應該慌不擇路。最簡單的逃跑路線是向西,進入洛陽。畢竟,劉邦在鞏縣--洛陽,設立一道防御,阻止項羽西進。令人奇怪的是劉邦做出向北逃跑,還換逃跑工具,渡過黃河。
其實,這種現(xiàn)象很好解釋。
劉邦逃跑,是有計劃,帶有強烈目的性。簡單說,劉邦是敗而不亂。
劉邦選擇向西,逃不過項羽鐵騎追殺。還會讓敗軍也跟著逃入成-洛防線。項羽就會利用漢軍潰敗陰影,一舉攻破成-洛防線。
還有就是,劉邦率領關中子弟,剛出關與項羽開戰(zhàn),不到兩個月就敗了。他回去,沒辦法向關中父老交待。也可以說,劉邦沒臉見關中父老。
劉邦往北跑,有以下原因:
1.路線隱秘且安全。
按照正常人邏輯,一般人逃跑,會選擇去自己地盤。很多人會得出判斷,劉邦會選擇向西,怎會傻到選擇向北。劉邦渡過黃河,就能甩掉項羽鐵騎。
2.北地有一支作戰(zhàn)精銳。
劉邦選擇向北逃,渡過黃河,是因為這里有一支精銳且數(shù)量還不少,能夠立馬投入戰(zhàn)斗。
按照太史公記載,劉邦逃跑路線:成皋城北-黃河渡口-小修武-修武。
這一次逃跑相當成功。
劉邦渡過黃河,暫時脫離生命安全。他做了第一件事:撫平項羽給他慘敗,帶來的心中創(chuàng)傷,好好睡一覺。
第二天,天色剛亮,劉邦以使者身份,又干了一件事:不打招呼,剝奪韓信、張耳軍權。
劉邦做這件事的時候,韓信和張耳還在睡覺。進而可以看出,劉邦奪權手段,簡直是雷厲風行。
韓信、張耳醒后,聽到第一句話:漢王使者來了。
隨后,又聽到第二句話:你們的軍隊,被征用。
韓信、張耳聽后,第一個反應:什么漢王使者來了?
隨后,他們露出第二個反應:誰,這么大膽,招呼都不打一聲,征用他們的軍隊。
韓信是聰明人,第一時間得出準確判斷:他沒有軍權,也沒有了作戰(zhàn)將士。
隨后,韓信得出第二個判斷:劉邦在滎陽-成皋打得很艱難。
韓信、張耳很生氣,漢使征用他們手中將士,連招呼都不打,太不把他們放在眼中。
劉邦是漢王,征用手下將士,名正言順。但,你總要給主將打聲招呼吧!
劉邦沒這么做,來了一個突襲。
韓信、張耳,昨天還是一軍統(tǒng)帥,定魏、攻代、伐趙,戰(zhàn)功赫赫。睡了一覺起來,軍權沒有了。
誰,遇見這種事,不發(fā)火才是怪象。
韓信、張耳倒要瞧瞧,是誰敢這么做。
這個結果,讓他們感到很意外:是劉邦。
劉邦和夏侯嬰,兩人一車,闖入軍營,奪了韓信、張耳軍權,這份膽量,也沒幾人敢這樣做。畢竟,奪權這件事,是一件高難度且極危險的事。
弄不好,是要丟掉性命。
就像戰(zhàn)國時期,流傳那個故事,信陵君竊符救趙。他手中有兵符,但,老將晉鄙不認,最終被椎殺。
如何奪?怎樣奪?選擇什么方式?這些問題,都很關鍵。
劉邦奪權方式,可謂是獨此一家,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韓信、張耳來到營帳,看到劉邦坐在位置上,旁邊還站著夏侯嬰,一句話脫口而出:漢王,怎么來了。
劉邦拿著象征軍權的符節(jié),說了第一句話:韓信、張耳,我們又見面了。
現(xiàn)在,來說說,韓信、張耳攻代、伐趙那些事。
韓信、張耳定魏后,劉邦表彰他們工作做的不錯,又命令他們繼續(xù)向東推進滅代攻趙。
韓信根據(jù)代國和趙國具體情況,選擇先滅代,再攻趙。
代,這個地方,有很長的歷史。它見證了趙氏政權建立、崛起、衰敗、滅亡,四個階段。
趙襄子亡代,為趙氏拓展了生存空間,并將這塊地納入趙氏直接管轄,進而讓趙氏一躍為三晉之首。
趙氏幾代君主,將代打造成北方軍事重鎮(zhèn),這里也是對抗北胡、燕國前沿陣地。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北擊三胡、修長城、護送燕昭王歸國奪位、護送秦昭襄王歸國繼位,都是在這里完成。
代城,也被趙氏打造成為北方最堅固一座城。這里也是華夏與北胡,兩種文化交匯之地。
秦始皇滅邯鄲,趙氏王室后裔公子嘉,逃亡代,聯(lián)合燕國,在易水之邊,與秦國大戰(zhàn),被王翦擊敗。
幾年后,王翦之子王賁,攻破代,俘虜代王嘉,標志著趙氏政權徹底覆滅。
及至反秦,趙氏后裔公子歇,被張耳、陳馀扶持,重建趙國。
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王,將趙王歇改封為代王。
陳馀不服,擊敗常山王張耳,迎回代王歇做趙王,陳馀自立為代王。代,成為了陳馀的封地。
劉邦東征,號召諸侯伐楚。陳馀提出一個條件,要張耳人頭。
劉邦找了一個像張耳的人,殺了后,送過去。
趙、代加入劉邦陣營,伐楚。
彭城慘敗,加上陳馀得知張耳沒有死。所以,趙王歇、代王陳馀在劉邦和項羽之間,保持中立。
韓信、張耳伐代,面對的第一個對手:夏說。
夏說,這個人物留下信息不多。他是陳馀身邊最重要地謀臣。他有個特長:能說會道。
項羽封張耳為常山王,封陳馀為南皮侯管理三個縣。在陳馀眼中,這是項羽對他的羞辱。
有能力的人面對羞辱,就會選擇反擊,守衛(wèi)尊嚴。
陳馀就是這樣的人。
他說了這樣一句話:張耳和我功勞相等,張耳封王,只有我封侯,這是項羽不公平。(張耳與馀功等也,今張耳王,馀獨侯,此項羽不平。)
當田榮第一個站出來用武力公開反對項羽分封不公。陳馀干回老本行當將軍,成為第二個站出來反對項羽的人。
陳馀兵少將寡,憑借自己的能力,很難打贏張耳。所以,陳馀想了一個辦法:向田榮借兵。
出使齊國,游說齊王田榮,就成了夏說的任務。
夏說去齊國,見到齊王田榮,說了這樣一段話:項羽為天下宰不平,盡王諸將善地,徙故王王惡地,今趙王乃居代!原王假臣兵,請以南皮為捍蔽。
這句話先表達了一個觀點:項羽分封不公平。
夏說用這個觀點來激起田榮心中的仇恨。畢竟,田榮反項羽,也是這個原因。
隨后,夏說又表達了一個委屈:好地方都給自己親信,不好的地方分給其他人。
跟著,夏說表明出使齊國的原因:借兵反對不公平。
為了得到齊國支持,夏說表明一個態(tài)度:南皮是齊國抵擋楚軍的屏障。
簡單說,夏說表達了一個觀點:我們是朋友,有一個共同敵人。我來借兵,一起反對項羽。
田榮也需要更多的盟友,一起反項,答應了這個條件。夏說,出色完成任務。
陳馀有了兵力,攻打張耳,打贏了。他做了一件事:迎接回代王歇,讓他做趙王,自己做代王。
陳馀雖是代王,但沒有去屬于他的封地。相反,他留在趙地信都,輔佐趙王歇。也就是說代、趙兩國,陳馀說了算。為了感念夏說之功,陳馀封夏說為代相,替他管理代國。
來看一下,韓信攻代基本信息。
時間:漢二年潤九月。
交戰(zhàn)方:漢軍和代軍。
主將:漢韓信、張耳、曹參;代夏說、戚將軍。
結果:漢勝代敗。
韓信定魏,簡單修整后。漢二年潤九月,韓信又做出了攻代的命令。
他進攻代,有兩條路。
一條是沿著汾水前進,另一條是翻越太行。
夏說是頭腦清晰之人,做出了正確判斷,成功預料了漢軍行軍路線。因此,夏說開始布置作戰(zhàn)任務。
他在汾水沿岸重鎮(zhèn)鄔縣,讓戚將軍率軍駐守。自己親率主力駐守太行要道閼與。
只可惜,夏說運氣不好,他的對手是韓信,還有一個能打的戰(zhàn)將曹參。
韓信兵分兩路,一路沿著汾水前進,攻打鄔縣。雙方在鄔縣東交戰(zhàn),漢軍勝,代軍敗。戚將軍打不贏,改變策略,固守鄔縣。這一路漢軍,也被阻擋,不敢繞城向前,只能重兵圍城。
韓信親率主力,翻越太行,與夏說交戰(zhàn)。一戰(zhàn)而勝,斬殺夏說。
韓信分兵,讓曹參領軍,奪取晉陽,攻打鄔縣。戚將軍見大勢已去,夏說戰(zhàn)死,率軍突圍,被曹參斬殺。
代國,就這樣被韓信平定。
接下來,趙國,就成為了韓信下一個攻擊目標。
那么,韓信又會如何攻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