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趙云的七進七出,鳳雛龐統(tǒng)為了劉備的出師有名死在了落鳳坡,劉備為了桃園三結義的情誼不聽諸葛亮的建議去攻打東吳,且在森林里駐扎營地葬送了70萬大軍,何為仁義?可能我一目光短淺之人,不理解漢昭烈帝的仁義,我只知道曹操就算赤壁之戰(zhàn)這樣的大敗之局,也是竭盡全力,不是意氣用事,而是精心謀劃而敗給智謀,算是雖敗猶榮。劉備想匡扶大漢,難道曹操就不想大一統(tǒng)了?劉備以仁義治天下,但他又做不到絕對仁義。在我看來他這仁義只不過像現(xiàn)在明星貼的標簽一樣,為達到目的一種手段罷了。
好,那我給你分析一下,首先前提的點,關羽死于220年6月,同年曹操去世曹丕繼位,劉備是在第二年出兵伐吳。既然你都提到七進七出、七十萬大軍,那顯然你講的是三國演義,那就先從三國演義講,問題來了,隆中對提出的三分天下建立在一個基礎之上,那就是以荊州益州作為根基,蜀漢當初以漢水為戰(zhàn)線,關羽不僅沒有打下樊城直指許昌,反而丟了荊州,這時候必須打回去,荊州丟了戰(zhàn)略全都完蛋,這也是后來諸葛亮為什么鞠躬盡瘁也沒打過渭水?就是因為荊州丟了,只能拉一條長戰(zhàn)線,糧斷了只能班師。丞相當初真的沒看到這一點嗎?劉備一個被壓著打了幾十年的人,好不容易拉起了班底,集團馬上就要上市,他真的看不懂這種局勢嗎?所以荊州絕對不能丟,這場仗必須打
再講正史,蜀漢集團地跨荊州益州,人口不過百萬,全國兵力十萬都可能說多了,當初打東吳也只出了五萬人(真有七十萬直接白衣渡江壓到許昌去了,曹投了東吳還能不投嗎)。再一者,荊州集團被劉備帶到益州,荊州又丟了,內部就出問題了,不管為了安撫老員工還是穩(wěn)定新員工,荊州必須打回來,不然就子子孫孫等著做個蜀中王吧,不論為了兄弟,為了自己,為了丞相的隆中對,為了子孫的未來,這場仗必須要打。曹操沒了,他曹丕剛繼位,自己家那點破事還沒處理好,哪有空管我?這時候我不打東吳什么時候打?我劉備輸了一輩子,但就算賭我也要賭一回,這次我能贏。說實話,錯的從來都不是他以“為兄弟報仇”而攻打東吳,錯的是他沒打過合肥,錯的是歷史上的丞相是內政人才而不是軍事人才、以至于劉備沒打過注定要背負不聽勸誡的罵名,錯的是這場仗打輸了,錯的是他沒賭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