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皮皮的愛

十六 學習班

皮皮的愛 美子小花 4801 2020-12-01 18:50:34

  皮皮上了幼兒園,老師給他們在“墻壁上”畫了很多漂亮的畫,皮皮覺得很好看,學著老師的樣子,幼兒園里發(fā)給他們的油畫棒成了繪畫工具,他房間里的白色墻壁成了畫板,比幼兒園里的畫板可大多了,彎彎曲曲的條條“蛇”爬滿了墻壁,各種顏色的,皮皮夠著的地方都成了他作畫的地方。

  皮皮的即興畫作讓媽媽、爸爸哭笑不得,媽媽還要夸獎皮皮“畫得真好”,很怕泯滅了未來的“畫家”。正好幼兒園里辦了繪畫班,媽媽覺得皮皮似乎對畫畫感興趣,于是問皮皮:“皮皮去學畫畫吧?!?p>  “不去?!?p>  如果媽媽說:“皮皮,媽媽帶你買車去?!币欢ㄐ呛?、屁顛顛的跟著。

  一向民主的媽媽尊重皮皮的意見。

  可是皮皮的即興發(fā)揮沒有停止。媽媽給皮皮念的《十萬個為什么*氣象篇》,皮皮看到彩圖上的龍卷風,第二天,他房間的地板上、床單上畫滿了彎彎卷卷的龍卷風,嘴里還念叨著:“好大的龍卷風。”

  地板上的筆道道還能勉強除掉,可是床單上的太難洗了,浪費了好好的一個床單。后來搬家后的墻壁也難幸免,不再是簡單的筆道道,而是有房子,有太陽、云彩……的內容畫作。

  媽媽的時代學的英語屬于啞巴英語,特別羨慕誰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皮皮還是幾個月剛會靠坐在沙發(fā)上時,電視里正好有兒童英語,記得叫“You and me”,是外國人教的兒童快樂英語,也就五分鐘的時間。能聽到英語國家人說的英語,媽媽覺得機會難得,可以當皮皮很好的英語啟蒙老師。上面跳動的畫面很吸引皮皮,他竟能安靜的陪著媽媽一起笑呵呵的看,而媽媽喜歡這種快速的語音節(jié)奏和聲音。

  媽媽們往往會把自己沒有實現的目標寄托到孩子的身上,想讓孩子實現自己的愿望。皮皮二歲多時,媽媽把皮皮送去學習“快樂的幼兒英語”。孩子并不多,每周一次,幾十分鐘的課程,每次孩子們都是蹦蹦跳跳的,學到多少不知道,媽媽覺得英語聽得多了也就會了。沒去幾堂課,媽媽意識到一個問題,老師的英語發(fā)音是否標準,是英式的還是美式的,媽媽很是擔心把皮皮帶偏了,將來發(fā)音糾正不過來,于是停止了皮皮的英語啟蒙課。還好,皮皮在幼兒園的學前班時,幸運的趕上了幼兒園安排了外教英語,是市里一所大學的留學生,據說是肯尼亞的,孩子們戲稱她“老黑”。媽媽見過一次,確實是黑得很,掉進煤堆里找不著,但是孩子們很喜歡她。皮皮第一次接觸外國人覺得很新鮮,至于學到多少無所謂,最起碼讓皮皮知道了他所學習的英語的來歷。

  皮皮上了四年級,義務教育安排了“快樂英語”。皮皮的英語不是突出,但也不拉后。媽媽沒有像很多家長一樣另外給他安排補習班,覺得很多東西還是自然而然地好些,硬性的加給孩子,媽媽都覺得難受。他剛上六年級,市里來了一個外教的英語連鎖學習機構,媽媽把皮皮送去學習,純英語教學,這是媽媽最喜歡讓皮皮學習英語的地方。皮皮在這里呆了二年多,完成了一個階段的學習,先后經歷了三個老師:新西蘭人,美國人,最后一位是英國人。媽媽曾經問過皮皮,最大的收獲是什么,皮皮的回答:發(fā)音比別人準。媽媽的目的達到了。這種英語并不適合應試教育,后來初中的學習壓力增加,皮皮沒有繼續(xù)深造。皮皮高考結束后,媽媽曾經建議皮皮去這里一對一的外教,但皮皮沒有選擇媽媽的提議。上大學后,皮皮學校的學習任務很重,對英語的口語要求很高,皮皮多少后悔了沒有聽媽媽的指點。

  小孩子從小開始的各種班兒的學習,大人是孩子們的領路人,小孩子怎知道什么是英語、樂器、還是繪畫……接觸的多了,才會知道他們對什么感興趣,在哪方面擅長,而培養(yǎng)興趣也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的。

  皮皮睡覺前喜歡聽故事,坐在媽媽的身前,和媽媽一起捧著故事書,這個習慣直到他上了小學自己能讀故事才停止。皮皮早早就知道彩書上面黑色的“小蒼蠅”能讓媽媽講出故事,至于媽媽講故事時皮皮認了多少字,媽媽也無從知道,反正皮皮曾經給奶奶講過《丑小鴨》的故事,邊騎著太空車,能講下完本的故事,奶奶只需提醒一兩次。后來證實是媽媽平時讀給他聽,然后他憑記憶又講給奶奶聽。

  媽媽曾經在白色的卡片紙上寫下“人、口、手”讓皮皮認,填鴨似的、枯燥的學習,皮皮似乎并不感興趣。媽媽學習這些字時是小學一年級,都覺得無趣,擔心皮皮將來對學習反感,于是改變方法。在書店買來圖文并茂的彩色圖片,教給六個多月的皮皮,幾次就會了,但是媽媽發(fā)現他認識的只是彩圖,而不是文字,想一想,對于小不點兒的皮皮的現在的表現,很是滿足了。

  皮皮上學前班時,老師開始教孩子們認字了,爸爸同事的孩子和皮皮一般大,去了中華字經班,爸爸建議也把皮皮送去,媽媽帶著皮皮試聽了后,覺得可行。中華字經,就是把中國漢字編成兒歌的形式,好比皮皮上幼兒園時讓孩子們背誦的《三字經》,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不能丟。皮皮聽老師講,磁帶聽(叫皮皮起床和玩時放的聲音),幾本的順口溜似的漢字書皮皮能從頭背到尾,至于把單個字拿出來皮皮能認識幾個,媽媽也沒有考過皮皮。爸爸說媽媽干什么都不認真,連教育孩子也是糊里糊涂,但媽媽有她自己的想法——自然而然的學習,孩子不會感到厭煩。

  媽媽聽說圍棋能開發(fā)孩子的智力,還能培養(yǎng)孩子的耐性,能安靜下來,也就是上學后能坐住板凳,于是媽媽也給皮皮報了班。學圍棋的孩子真不少,從幾歲到十幾歲,大孩子只有一二個,是打比賽的,他們屬于高級階段的,皮皮年紀最小,在入門班里。其實只有一個老師奔走各個教室,一個時間段同時開設四個班,寒暑假里孩子多,他的老婆也來幫忙,也不知道她又是圍棋幾段。

  皮皮學習圍棋之前,家里有幾種棋,像跳棋、象棋、軍棋,都是爸爸和媽媽在生皮皮前偶爾打發(fā)時間的。爸爸不愿意和媽媽下棋,嫌棄媽媽是個臭棋簍子,但是迫于媽媽的軟磨硬泡大法。經常玩得最多的就是跳棋——媽媽的強項,而爸爸大多時候耍賴皮——占著糞坑不拉屎,截住媽媽的棋子跳不過去。

  有了皮皮以后,爸爸從媽媽的臭棋簍子里解脫出來,媽媽培養(yǎng)新的玩伴——小皮皮,而皮皮學得很快,但是名師才出高徒,所以皮皮的對手只有媽媽。關于圍棋,媽媽只懂得一些皮毛,想和皮皮學些圍棋的下棋技術,但是孩子小,老師教授的慢,趕不上媽媽的速度,于是圍棋盤與棋子成了母子下五子棋的最好用具。

  皮皮學習圍棋只有在圍棋班里下棋時間,回到家里也就是做作圍棋老師留的作業(yè),爸爸曾經鼓勵皮皮:如果學的好,送給他一套玉棋子。棋逢對手才會進步快,沒有對手,皮皮的棋藝并不是太好,但是老師為了鼓勵皮皮,皮皮學習了半年后,老師和媽媽商量,也想帶著皮皮一起和小伙伴們去比賽,只要再加幾百元就能得到一個獎項,對孩子學習圍棋是一種激勵。我不知道其他孩子的獲獎都是怎樣來的,重在參與無可厚非,但是媽媽不想造假,想讓皮皮憑本事拿到他應得的,媽媽拒絕了老師的好意。也許皮皮看到別的小朋友都去參加比賽,能拿到獎,會是一種打擊吧,但是媽媽也認了,確實皮皮的圍棋學了二年多后,水平還是一般,也許是沒有這個獎項的激勵的原因吧。

  皮皮剛上小學,每周三的午后時間上興趣班,他所在班級學習黑管,外聘的老師。這種洋樂器學著也不錯,學習一樣樂器陶冶情操,可還沒有學會一首樂曲,皮皮的黑管掉到地上摔壞了,是一個無法修理的硬傷,正好學校組織校樂器隊,皮皮被選中吹小號,省去了媽媽再給皮皮買黑管的錢。幾年下來,每次?;顒樱てこ闪似渲幸粏T。

  奶奶愛惜的說:“腮幫子都吹大了?!?p>  媽媽說:“鍛煉肺活量?!?p>  至于皮皮,每周三午后應該是最快樂的日子,不用學習。

  皮皮在小學二年級時,被幾次挑選進拉丁舞班,媽媽拒絕了幾次。第一次被挑選時,媽媽帶著皮皮去試聽了一堂課,但是媽媽被“娘娘”味十足的男老師勸退,這個學舞蹈的男老師行為舉止像個女人呢,媽媽可不想看到自己兒子這個樣子。可能皮皮的氣質、身材很讓老師喜歡吧,幾次被不同的拉丁舞老師選中。后來再有這樣情況,皮皮根本不把海報拿回家了,知道拿回來也是白浪費感情。皮皮在幼兒園時,還有后來上了初中,都曾經被挑選上臺跳過集體舞蹈,確實很好看。也許媽媽泯滅了一個舞蹈天才,但是媽媽真的不喜歡男孩子的蹦蹦渣渣。其他的,媽媽都支持,只有這一項媽媽堅決拒絕。

  皮皮到了四年級,被市里電視臺的“小記者”挑中,和BJ某大學合辦的,后來聽說是一個名主持人私人辦的。當時覺得很光榮,每個孩子胸前掛著一個小記者證,還真像那么回事。每個周末有一個團體活動:采訪老紅軍、參觀歷史遺跡、短途旅游等。皮皮覺得很新鮮,每個周末都樂呵呵的去,樂呵呵回來。每半學期一次大的旅游,當然是家長另外出旅游費。

  不管它的性質和目的是什么,和家長帶孩子出去旅游相比,皮皮更喜歡的是這種集體旅游。孩子們很多,每次都有幾十個孩子,很熱鬧,既鍛煉了皮皮團體意識又長了見識。

  皮皮參加小記者班第一次遠距離是去大連的三天游玩。正直初冬,不曾想,在滑雪場他們住的賓館沒有取暖設施,皮皮的房間正好空調又不好使,穿著羽絨服冷得手腳冰涼,他和幾個小伙伴在房間里抱團取暖,鬧了幾乎是一宿,冷了就跑,跑步暖了就鬧,身子雖冷心里倒是快樂得很。從來沒有這樣放松過,在媽媽、爸爸身邊哪里能讓他們這樣放肆?;貋頃r,媽媽發(fā)現皮皮淺色的秋褲和內褲都變成了黃色。原來皮皮拉肚了,不知是凍的還是喝飲料喝的。皮皮愛喝飲料,每餐都喝上一大瓶飲料,當然這是自費部分,飲料涼,天氣又冷,不拉肚子才怪。在家里不敢喝的,在外面都辦到了。

  去BJ那次是小學五年級,皮皮共去了四天,媽媽把給他帶去的換洗衣服分成了四份,按每天一套準備,結果咋帶去的又咋帶回了,連動都沒動過,正值夏季,回來的時候就是個樂觀的流浪兒。這次倒是沒有拉肚,卻把照相機的鏡頭蓋弄丟了,相機里的照片也沒有一張BJ照。原來是人還沒有到BJ,在車上給同學照相就把相機的電用光了。他們參觀采訪了清華、北大、鳥巢、水立方、天文館、軍事博物館等地方。在去BJ前,負責的老師曾和媽媽商量只要多拿幾百元,好像是八百元錢就可以獲得小記者的榮譽獎章。又讓媽媽想起了皮皮曾經的圍棋老師,心里塞塞的感覺,媽媽沒有同意,覺得榮譽不應該是這樣來的,也許皮皮看著別的小朋友都拿到了小記者獎章,心里有種挫敗感,好像自己做得不夠好似的,或者也是一種激勵,是對皮皮內心的一種考驗。皮皮至今心里很健康,特招體檢心理測試健康滿分。

  信息時代,讓孩子完全不接觸電腦是不現實的,脫離了電腦就等于脫離了時代。慶幸皮皮不沉迷游戲,從來沒有因為貪玩于游戲而和媽媽發(fā)生沖突。小孩子很明白道理的,一味的禁止反而激起他的好奇心、好勝心,或者就是逆反心理——越不讓做的越做。皮皮小的時候,媽媽從來沒有禁止過他玩游戲,只是每天限制游戲時間,讓皮皮玩?zhèn)€半小時。媽媽和他講明白是非,電腦主要是用來工作用的。

  “媽媽,我們同學上網吧玩游戲。”皮皮曾經和媽媽說過。

  每當孩子這樣說,一是孩子好奇網吧里的情況,其實他也想進去;二是孩子確實在說一種現象。

  媽媽的回答是:“一是那孩子家里沒有電腦;二是那個家長不讓孩子玩電腦,在我們家里有這種情況嗎?媽媽限制時間是怕把你的眼睛用壞了。“

  小孩子很好溝通,媽媽從來沒有以家長的命令語氣不讓孩子做這個,不讓干那個。家長的榜樣力量,現在很多家長癡迷于手機,卻限制孩子,這樣很沒有說服力,小時候可以命令他“不許”,一旦到了逆反期,禁止得多了就是和家長起沖突的一個根源。

  皮皮上小學時,同學中有拿手機的,皮皮問媽媽要,媽媽沒有先拒絕,而是問道:“你們同學拿手機都用來干什么?你拿手機有用嗎?如果用得上媽媽給你買。手機的光亮很傷眼睛。”

  皮皮的同學中有很多由爺奶或者姥姥姥爺帶著,有手機方便和父母聯系。而皮皮的三餐都在家吃,每天都能見到媽媽、爸爸,手機對于他來說真的沒有什么用處。

  皮皮想了想:“沒有用。”

  到了高中后,皮皮開始上晚自習了,只好給皮皮配個手機,方便和爸爸、媽媽聯系?,F在手機功能很多,皮皮把它的功能都開發(fā)出來了,只不過時間安排合理,勞逸結合。新聞也看了,游戲也玩了,學習上也沒有耽誤。玩游戲需要時間升級,高中的生活使皮皮拿不出更多的時間來玩,于是和同學玩一個游戲,既過了游戲癮了又不耽誤學習。

  從小到大,皮皮接觸了很多新東西,可是能填在愛好一欄的內容卻沒有。到了大學里,有一項才藝是一件風光、讓人羨慕的事,這多少讓媽媽心里覺得對皮皮的教育有一種缺失,如果當時對皮皮再嚴厲一點,這些也就學下來了。不過,值得媽媽欣慰的是:皮皮現在很優(yōu)秀。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