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穆公是一個好人,宋宣公很可能知道他的人品才會做出傳位的決定,宋穆公也一直繼承者宣公的施政理念,宋國相對平安無事,至于當(dāng)上君主之后,他還能善待宋夷,這或許是宋國所堅持的仁義之邦和貴族精神。
宋穆公死后,或許是為了報答宣公的用人之意,他也沒有立自己的兒子,而是立了宋夷為君,是為宋殤公。
可惜,宋穆公的兒子不是宋夷,宋夷的命運也和宋穆公不同。
宣公傳穆公,是因為穆公仁慈賢明,而穆公傳殤公,卻只是為了報恩,他的兒子宋馮的能力和聲望都在殤公之上,這就有麻煩了。
為了順利讓宋夷即位,他請來了大夫孔父嘉,請他輔佐宋夷,并將自己的兩個兒子宋馮和宋勃驅(qū)逐到了鄭國,于是宋殤公即位。
此時宋國的國力已經(jīng)很不錯了,和齊魯?shù)慕Y(jié)盟使他們成為了大贏家,可是宋殤公和前任以及前前任都不一樣,他喜歡折騰,對上不朝天子,對外就打仗,對內(nèi)就折騰宗室,看來是沒準(zhǔn)備將大位再傳給弟弟的意思了。
這樣子一直折騰了十年,與孔父嘉一直爭權(quán)的太宰華督出手了,他帶人直接干掉了孔父嘉和殤公,從鄭國接回宋馮,擁立為宋莊公,華督也由此獲得巨大的權(quán)力,孔父嘉的兒子不得已逃離到了魯國,在山東曲阜一帶??赘讣问强鬃拥牧雷?,他們家從此才改性孔。
說回宋殤公吧,仁義傳家的宋國基因好像他一點都沒傳承,在鄭國得到的幫助和扶持,他唯一的報答方式竟然是,和鄭國磕了一輩子。
鄭莊公是宋莊公的恩人,鄭莊公死后,太子忽即位為鄭昭公,而宋莊公不樂意了,他喜歡鄭昭公的弟弟公子突,就把擁立鄭昭公的鄭國大臣祭仲騙來,威脅他要立公子突,又把公子突騙來勒索財物。
聽說要立公子突的宋昭公,逃亡衛(wèi)國,公子突即位為鄭厲公。
鄭厲公也不是省油的燈,雖然是宋莊公立,但經(jīng)常受到勒索,二人之間的關(guān)系很緊張。
魯國出面給兩國講和,宋莊公拒絕,于是和魯國的關(guān)系也搞得很僵。宋莊公十一年,魯國、鄭國和紀(jì)國結(jié)盟,與齊國、宋國、衛(wèi)國、燕國的聯(lián)軍交戰(zhàn),三國戰(zhàn)四國,結(jié)果三國勝。第二年,宋國為報仇,又聯(lián)合齊、蔡等四國再次攻打鄭國,這次取得勝利,把鄭國的太廟都給拆了。
齊國勢大,而鄭國和齊國也有一些聯(lián)系,曾經(jīng)跟在齊國背后當(dāng)小弟的,這次打完后,齊國出面說和成功,誰也不能不給這位大哥面子啊,所以這次會盟成功。
又過了一年,宋莊公十三年,這位又策劃攻打鄭國,這一次不能喊齊國了,魯國、衛(wèi)國、陳國和蔡國五國出兵。
宋莊公十四年,又打鄭國,真不知道是什么仇什么怨。
鄭國是比較悲催的國度,夾在齊楚之間不好做人,現(xiàn)在連不喜歡打仗的宋國都對自己念念不忘,不過幸好齊國開始稱霸,慢慢的成為幾個國家之間的調(diào)和人,宋國才收斂起來。
宋莊公就在不斷的對鄭國的戰(zhàn)爭中消耗國家的實力,消耗自己的生命,即位十九年之后一命嗚呼,他的兒子宋捷即位,被稱為宋閔公。
這位宋閔公,也就是和齊桓公一起打魯國,連大將南宮萬都被俘虜?shù)哪俏弧?p> 南宮萬后來被釋放,你說你不去安慰一下,還天天有事沒事俘虜長俘虜短的羞辱他,那可是戰(zhàn)場猛將,一時沖動就將閔公給干掉了,這死得多冤啊。
南宮萬和擁立的公子游,只過了一年好日子就被趕跑,公子游被殺,南宮萬逃到陳國,又被遣送回來,作為亂臣賊子砍成了肉醬。
新立的叫做宋桓公,就是那位齊桓公會盟,請周天子確定他地位的宋桓公。
一聽說要和盟主齊國一起出兵打仗,當(dāng)時還沒有得到霸主地位的齊桓公,可能在宋桓公的心中分量還不夠,會盟之時他不告而別了。
宋桓公估計是摔壞了腦子,你自己打鄭國不也是打,別說現(xiàn)在還有齊桓公牽頭。只能說宋桓公把自己看得太重了,為了所謂的面子而不理性了。
齊桓公征服了天下,當(dāng)然包括宋桓公,應(yīng)該來說,他還是比較識時務(wù)的,后來跟著齊國爭戰(zhàn),也得到了不少資源,讓國家的兵力得到了成長,從這一點而言,到還算醒悟得快,至于他的兒子,那就是至死不誤的典型了。
他的兒子叫宋襄公,這是一個整個春秋時期都著名的人物,一直到今天還不斷被人念起。
宋桓公奠定了基礎(chǔ),宋襄公即位時,國家處于比較強盛的階段,成為齊國最重視的盟國之一,而宋襄公,因為在即位時和自己的兄弟互推互讓,在以禮義著稱的周朝,擁有很高的威望。
平心而論,他是一個君子,也是一個好人。
可是好人未必是一個好國王,或者說,歷史上的領(lǐng)導(dǎo)者們,幾乎沒有好人。
宋襄公與齊桓公中間也曾經(jīng)有過摩擦,為了國家的利益,齊桓公一向是不怎么講信用的,為此諸多國家對他都有意見,只是敢怒不敢言。
最了解的人,最值得相信的人,往往不是自己的朋友,而是對手。
齊桓公知道自己面臨的危機,知道這些國家都是臣服于自己的實力而已,包括國家內(nèi)部也蘊含著危機,一旦自己倒下,自己的兒女將面臨怎樣的局面。
他將自己的兒子昭托宋襄公照顧,齊桓公病重時,太子昭逃亡宋國。齊桓公死后,國家果然陷入內(nèi)亂,公子無虧被立為王。
宋襄公是個有信譽的君子,他答應(yīng)了齊桓公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應(yīng)該說他是真誠的,完全沒有考慮自身安危就去做了,要知道宋國國力和齊國相比可是差了幾個等級的。
幸好齊國內(nèi)亂消耗了實力,霸主地位一去不返,宋襄公這次干涉別國內(nèi)政的事情才做成,他和公子昭一起殺回齊國,殺死了公子無虧,擁立昭為齊孝公。
這一仗,據(jù)說是宋襄公打的唯一一場勝仗,也就是平定一個沒有根基的內(nèi)亂而已。
干涉別國內(nèi)政取得了勝利,自然獲取了一些政治資本,大的來說,當(dāng)年的秦、鄭和晉國也就是因為干涉周朝內(nèi)政走上強大的,這齊國比當(dāng)時的周王朝還要強大不少,宋襄公的心思自然活絡(luò)了起來。
齊桓公死后,齊國的實力雖然一落千丈,但威望尚在,宋襄公有了這樣一層關(guān)系,于是想接過齊桓公手中的槍,成就新一代的霸業(yè)。
會盟是最直接的方式,其次是戰(zhàn)爭。
他將齊桓公這一套發(fā)展理論摸得很純熟,立馬付諸實踐。
當(dāng)然歷史是因人而異的,有些事情別人做得成功,你學(xué)著做未必會成功。宋襄公的會盟,不但沒有得到響應(yīng),幾乎遭受到大家的譏笑。
要想樹立自己的實力,看來還需要靠戰(zhàn)爭來證明自己,宋襄公決定選擇一個強大的對象,只要戰(zhàn)勝了這個對象,就能夠天下震伏。
他選擇的對象是楚國,這是整個周朝和齊桓公都沒能征服的對手。
這個對象選得好,如果能戰(zhàn)勝楚國,天下將在沒有人不服,只可惜,他沒有看清自己的實力。
楚國和齊國,南北兩霸,曾經(jīng)將中間的鄭國無所適從,現(xiàn)在齊國已衰,而楚國無人制約,正好希望發(fā)展自己的地盤,宋國勞師遠征,正好是一盤開胃小菜。
宋楚兩國,對陣于泓水。楚國勢大,開始渡河。
渡河到一半的時候,公孫固對宋襄公說,趁著楚軍渡河混亂,正好出兵。宋襄公說擊半渡不是仁義所為。楚軍渡過泓水,公孫固又說,趁著他們剛上岸陣型不穩(wěn),出兵有必勝把握,宋襄公說擊敵之亂,是為不仁。
楚國列好了陣勢,宋襄公說,時機到了,讓我們來公平一戰(zhàn)吧……
宋襄公卒。
宋襄公高舉仁義的大旗,而楚國早已自立為王,靠的是百戰(zhàn)成鋼,到底是仁義獲勝還是實力獲勝呢?
這場戰(zhàn)爭,也或許是后來人杜撰的一個故事,但即使沒有渡河這個故事,宋國難道就能戰(zhàn)勝楚國,成為霸主之一嗎。
沒聽說過以仁義平定天下的事,如果有,那也只是儒家為了治國傳家而寫的故事而已,雖然我很不愿意相信這一點。
歷史上有爭議,說宋國其實也是五霸之一,胡說八道而已,且不說他的實力弱小,但就這種仁義的做法,又怎么會以霸主為名呢,以德服人者王,以力服人者霸,如果成功了,那早就歸于王者一類了。
宋國的短暫輝煌,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