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xiàn)代言情

被夢想驅逐的人

第73章 ?景鵬轉業(yè)S縣

被夢想驅逐的人 故國月明 2773 2020-03-30 17:35:14

    一年后

  赤日炎炎的盛夏。下午六點,夕陽的余暉殘留在天際,逼人的暑熱也消減了白天的威勢。

  S縣廣播事業(yè)局三層的混凝土辦公大樓,在這下班點時,道別聲,腳步聲混雜在一起,使大樓呈現(xiàn)出一種別樣的喧嘩。幾分鐘后,辦公大樓幾乎人去樓空,三樓辦公室里,此時身為辦公室主任的魏景鵬長身站立在窗前,靜靜地遙望著外面依稀可見的天池公園。

  一年前,決心承擔起照顧寡居母親的責任和義務,魏景鵬排除了所有的雜念,又拒絕了直接上司梁科長和團政治處蔣主任的多次挽留,向所在部隊遞交了轉業(yè)申請,堅決地回到了家鄉(xiāng)S縣。

  魏景鵬的生活一直是簡樸的,部隊幾年,他個人最大的消費也就是購書,因此,轉業(yè)回S縣之時,仍然像當年大學畢業(yè)時離校,除了一套做紀念的舊軍裝和幾箱子需要托運的書,他可以說身上別無長物。

  轉業(yè)的事,因為魏景鵬事前沒有和家里任何人商量過,所以當他一身便裝站在嚴淑芬和魏玉蓮面前時,她們還以為他只是回家休探親假。

  嚴淑芬骨子里是個爭強好勝的女人,她把自己一身心血全部花在了養(yǎng)育幾個兒女身上,一心就是望子成龍盼女成鳳。魏景鵬是家中唯一的兒子,她在他身上更是寄予了光宗耀祖的厚望,秉承魏修德“人不出門身不貴”的家訓,即使在魏修德病逝后,她寡居清苦也毫無怨言。因此,雖然魏景鵬聲明回來為了就近照顧她,但沒看到魏景鵬大富大貴、榮歸故里,她心中的失落就溢于言表。

  魏玉蓮雖然也驚詫于魏景鵬的突然轉業(yè),但對弟弟的選擇,她還是表示了極大的理解和支持。幾年來,憑借自己所帶班級突出的高考成績,魏玉蓮在S中學乃至S縣已成為小有名氣的好教師,她對自己大學畢業(yè)回S縣的選擇從不后悔,她也相信,弟弟回來,同樣也可以干出一番成績來。

  S縣小而偏遠,全縣沒有像樣的工業(yè),經濟以農業(yè)為主,是L地區(qū)出了名的落后農業(yè)縣。那時候,黑白電視還沒在普通老百姓家庭普及,新聞媒介極不發(fā)達,沒有網絡,地方連電視臺都沒有,L地區(qū)也僅L市有《L日報》報社和報紙一份,作為下屬的S縣,其新聞宣傳的主要媒介就是廣播網。

  S縣廣播事業(yè)局,是S縣委宣傳部的直屬單位,也是全縣意識形態(tài)方面工作的重要窗口。

  魏景鵬的簡歷是很漂亮的:78級全國重點大學中文系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多年在部隊從事新聞圖片報道等宣傳工作,優(yōu)秀共產黨員,榮立過兩次三等功。

  以這樣漂亮的簡歷,魏景鵬轉業(yè)回到S縣時,受到了S縣委縣政府多位領導的歡迎和重視。

  魏景鵬首先到了縣委宣傳部,幾個月后,被派到廣播事業(yè)局擔任了辦公室主任。

  在廣播事業(yè)局,除了辦公室的日常工作,魏景鵬還經常擔負上級有關部門和記者來縣級采訪時的接待和協(xié)助工作,因而也有機會陪伴上級領導到基層了解情況、視察工作。

  他又勤于動筆,雖然他的工作不是專門跑新聞,但他不僅積極為縣廣播室撰寫廣播新聞稿,而且還不怕信件郵寄的麻煩,時常把自己的S縣新聞通訊稿,工整地謄抄了投遞給地區(qū)的《L日報》。當他撰寫的S縣新聞,多次登上《L日報》的頭版頭條時,他的工作,也多次得到縣領導的肯定。

  在魏景鵬眼里,S縣這幾年變化還是挺大的。以五層樓高的新百貨大樓為標志,老衙門口一帶密集了大大小小的商場和店鋪,形成了S縣的經濟中心。而圍繞天池公園,以縣委縣政府大院為標志,分布著縣醫(yī)院、文化館、電影院、廣播事業(yè)局等重要單位,形成了S縣的政治文化中心。

  廣播事業(yè)局大樓,距天池公園一百多米,出大門,過一條馬路就是公園。

  公園里原來的兩個八角茅草亭,已經拆除了,在草亭原來的位置,修建起了兩座鋼筋混凝土和石頭混合的仿古單檐六角亭,亭的柱石都是一人粗的朱漆的水泥柱,青瓦的亭頂,沒有雕梁畫棟,卻也簡樸大方。

  只是由于填湖修房,天池公園的面積比魏景鵬小的時候,已縮小了三分之一左右,水域面積減小,盛夏荷塘的美景也打折了不少。而且,現(xiàn)在,即使是荷花盛開、荷葉田田的盛夏,因亭中水泥石頭的坐椅,冰涼冰涼的,失去了原木的溫潤和茅草亭獨有的風味,魏景鵬也覺得昔日在茅草亭的本色的木椅上舒適愜意地觀賞的樂趣已消失殆盡,因此,雖然天池公園就像是廣播事業(yè)局的后花園,只要愿意,隨時都可以去轉上一轉,魏景鵬現(xiàn)在也沒多少心思去涼亭閑坐了。

  魏景鵬回S縣后就住在家中,與母親嚴淑芬為伴。嚴淑芬為他盡心盡力地打理一日三餐,魏景鵬的工作和生活完全無后顧之憂。

  脫離了部隊封閉式的管理和嚴明的紀律約束,魏景鵬像出籠的鳥兒一樣,盡情地享受著地方工作和生活的那份自由自在。

  由于工作需要,現(xiàn)在,他有很多機會到外地出差,和外地同學朋友的交往也比過去明顯增多。

  那時的S縣,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文學依然是一種時尚?;豐縣后,魏景鵬就帶著再次被點燃的文學熱情,走出廣播事業(yè)局,走出南街四合院,去結識與他有相同愛好的人們。

  廣播事業(yè)局到文化館近便,魏景鵬得空就去文化館看書翻查資料,很快就與文化館的管理員銀星結成了好朋友。

  銀星是一個高瘦的小伙子,一副寬黑邊眼鏡下,一雙黑眸總是寧靜中透著幽深,熟悉他的人,總說他是一個敏感得有些神經質的文學青年。

  銀星比魏景鵬小兩歲,高中畢業(yè)沒有考上大學,三年中專畢業(yè)后,憑借在縣川劇團工作的父母的關系,到縣文化館上了班。借助文化館工作之便,他閱讀了大量的報刊雜志和書籍,他的涉獵范圍很廣,尤其在喜歡的詩歌、散文方面。

  魏景鵬在銀星的引薦下,又與S縣的幾個活躍的文學青年結識并成了朋友。

  魏景鵬在大學有組織詩社的經驗,又受到小兄弟徐進的影響,結識了這群朋友后,在S縣成立一個民間文學社就成了他迫切的愿望。

  春和景明的五月,在魏景鵬的計劃和組織籌備下,魏景鵬和他來自S縣各行各業(yè)的朋友們成立了S縣“小草文學社”。這是一群二、三十歲的文學青年,雖然他們學歷不一,職業(yè)不一,有的未婚,有的已拖兒帶女,但他們都對生活充滿了激情。

  “小草文學社”每個成員一個月交一塊錢,每個月要開展一至兩次沙龍活動,他們有時去某個成員的家中或者單位,朗誦自己寫的詩歌或散文。有時到魏景鵬昔日的知青戰(zhàn)友楊曉華的餐館去聚餐和交流。

  楊曉華不僅廚藝好,而且很有經營頭腦。昔日在S中學小校門外的小小的“曉華餐館”,這個S縣第一家個體經營餐館,幾年下來,已經變成了位于S縣中心地段M大樓里整整一層幾百個平方米的有規(guī)模有檔次的“曉華酒樓”。因為在縣中心,裝修雅致,包間空間足夠大,打折后飯菜又經濟實惠,就成了文學社活動常去的一個地方。

  那天晚上,文學社要開展活動,魏景鵬早已聯(lián)系好了楊曉華的酒樓。魏景鵬上班前已給母親嚴淑芬說過此事,所以下了班也不用回家,待會兒就直接去酒樓。

  作為文學社的核心人物,魏景鵬每次活動前都會認真地選主題,寫詩文等。他現(xiàn)在站在窗前,一邊不走心地看著窗外的風景,一邊想著晚上沙龍上將要做的事。

  文學社活動經費有限,不能支撐一個月出一期油印刊物,但一季度下來,大家也寫了不少詩文,他想精選一些油印出來,增加大家的成就感。

  看時間差不多了,魏景鵬走出辦公室,躊躇滿志地向“曉華酒樓”走去。他相信:這又是一個有意義的美好的夜晚。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