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zhuǎn)眼,時間已過了三日。
這一天天還沒亮,武秋生便從床上爬了起來,完成洗漱后,來到了孫家演武場。
在這段時間里,他不僅看了拳經(jīng),還和府里的一些拳師交上了朋友,知道孫祿堂有聞雞起舞的習慣,故而他才起的那么早。
無論是小時候讀過張良拾履的故事,還是穿越前奮斗的經(jīng)歷,都告訴他,機會只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他要學好功夫,得到真?zhèn)鳎俗约嚎炭嘀?,還要在孫祿堂心中有一個好印象。
而早起,就是他給孫祿堂留下好印象的第一步。
想法是好的,事實卻有些殘酷。
武秋生來到孫家的演武場時,公雞還沒有打鳴,然而一身勁裝的孫祿堂,卻已經(jīng)等在了那里。
“既然來了,那便開始吧?!睂O祿堂早察覺到有人靠近,也從腳步聲中聽出,這人就是武秋生。
對于武秋生能起的這么早,他心中還是很開心的,但面上卻完全看不出來。
武秋生抱拳,躬身應是。
“秋生你今年十四歲,骨骼還沒有完全定型,照理來說,你這個年紀學武,并不算晚。
不過,我們江湖中有名望、有實力的武術家,大多都是從小就開始練武。
郭云深、李洛能、楊露禪這些老前輩無不如此,就連我,也在十一歲就開始站樁。
當然了,習武晚,不代表成不了大器。
歷史上,習武晚,成就高的,也不是沒有。但這些人,無一不是心智堅毅之輩……
我說這些你可明白什么意思?”
武秋生答道:“小侄明白,我的起步已經(jīng)算是晚的了,如果再不努力,就不會有成就。伯父您這是告誡我,練武一定要刻苦?!?p> “嗯,孺子可教,既然你懂這個道理,那老夫也就不多說了,我們這便開始吧?!睂O祿堂聞言,滿意的點了點頭,開始了第一堂課。
“我華夏武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即便有許多武學,已經(jīng)消失在時間長河中,卻也有不少流傳至今。
據(jù)我所知,如今流傳下來的門派,就有上千家,其中的武學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
這些武學門派中,只要是出類拔萃的,說到武術,都離不開一個關鍵字——“氣”。
《黃帝內(nèi)經(jīng)》記載“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和諧)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
《莊子》也有“吹噓呼吸,吐故吶新,熊經(jīng)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yǎng)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之說。
道家所說的氣,包括精氣、元氣,神氣,命氣等等。
但這些對于我們學武之人來說,過于虛無縹緲。
對于我們來說,所謂的氣,就是熱。
人只要運動就會發(fā)熱,發(fā)熱的厲害了,就會流汗,這其中所產(chǎn)生的熱,就是我們武學中的氣。
然而人一動,熱量就蒸發(fā)了,氣也就散了,我們習武,就是為了控制這股氣,減少甚至避免其流失?!?p> “當然,要做到這一點很難,因為人就像一個籃子,氣就像水。
竹籃打水一場空,想要減少甚至避免水從籃子里流出去,無疑是很難的。
不過人體畢竟不是籃子。人體內(nèi)有無窮多的秘密,想要留住氣,無疑要比竹籃留住水簡單。
這跟洗熱水澡是一個道理,人洗熱水澡,在熱水中泡久了,全身毛孔受熱都張開,體內(nèi)的氣會隨著毛孔漸漸地散發(fā)出去,所以人洗熱水澡會渾身出汗。
這個時候,猛地一出浴室,被冷風一吹,人全身一個機靈,皮膚受冷刺激,雞皮疙瘩一起,毛孔便開始緩緩閉塞,阻止氣的流失。
拳經(jīng)上所說的煉精化氣如洗澡,養(yǎng)氣歸丹冷風吹,就是這個道理。
那么究竟如何控制氣,避免氣的流失呢?
這個過程自然不可能一蹴而就,正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想要樓高萬丈,就必須打好基礎,今天我就傳授你打基礎的方法——站樁?!?p> 武秋生聽的很認真,等孫祿堂說到站樁時,更是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
只聽孫祿堂緩緩道:“基礎樁法有很多,梅花樁,木人樁,這些你以后會慢慢接觸到,今天我要教你的,是公認最有用的樁法——馬步和三體式。
馬步,鍛煉的是腰部、雙腿、腳掌的力量。
三體式則是出體力,漲耐力的不二法門。
站馬步站到位的標準是站出一匹馬來,而站三體式的合格標準,則是站出一條尾巴來。
今天我便先教你馬步?!?p> 說到這里,孫先生終于不再坐著,而是站起身來,一邊說,一邊給武秋生做起了示范。
“要學打,先扎馬,馬步是學習國術的基本功,馬步蹲得好,可壯腎腰,強筋補氣,調(diào)節(jié)精氣神,而且下盤穩(wěn)固,平衡能力好,不易被人打倒,還能提升身體的反應能力。
我先來做個示范,你好好看。”
武秋生連忙仔細觀察。
只見孫祿堂的雙腳分開,略寬于肩,身體半蹲,雙手平舉,挺胸抬頭,仰望著前方。
只是這么一個簡單的動作,看上去卻給人一種泰山壓頂?shù)母杏X。
“這就是馬步?”
武秋生有樣學樣,照著師父的動作模仿,只是站了不到十分鐘,他的膝蓋就開始發(fā)酸。
片刻后,他的兩腿開始打起了哆嗦來,腰間也有些酸脹,隨后全身開始燥熱,額頭上密密麻麻的滲出不少汗珠。
“馬步不是那么站的,你這么站,只會站的腰肌勞損,得不償失!”
又過了五分鐘,孫祿堂終于開口了。
其實武秋生剛站馬步之時,孫祿堂就發(fā)現(xiàn)了他動作上的錯誤,之所以過了這么久才開口提醒,一是為了測試武秋生的耐力,二則是想給他一個下馬威,樹立師父的威嚴。
其實孫先生這手完全多余,武秋生兩世為人,又是吃過苦的。
像他這種,能連續(xù)五年,堅持每天晚上11點睡,凌晨3點多起,每天工作時間接近20小時的人,哪會像其他小年輕那樣浮躁。
被師傅訓斥,他不但沒有不悅,反而虛心請教道:“我該如何做,還請伯父指教。”
孫祿堂很滿意武秋生的表現(xiàn),指點道:“站馬步,顧名思義就是要站出一匹馬來,站的時候要一起一伏,如同騎著一匹馬一般。
下蹲時,一定要勁先到腳掌,起的時候,腳底五指要學雞爪一樣死死摳在地上。
五個腳指一摳,就牽動了小腿的骨頭和肌肉,膝蓋自然挺起來。
膝蓋一挺,大腿一繃緊,提腰,收腹,這就是起勁。
伏下的勁,你腳掌要鴨和鵝一般,五指都要松開。這樣膝蓋一松,大腿松,腰坐,腹鼓。
就在這輕微的起伏之間,不停的轉(zhuǎn)換全身的重心,這樣才能不使重心老落在一個地方,造成身體損傷。
這樣練習,在起伏間不斷轉(zhuǎn)換全身的重心。扎馬步時,頭、手、腳、骨骼、肌肉,關節(jié)無一處不在運動,平衡性、反應力就能得到加強,順帶四肢關節(jié)也得到了鍛煉。
能讓全身得到鍛煉,自然就會為以后的進步,打下良好的基礎?!?p> 孫祿堂一邊說,一邊不厭其煩的做著示范,他的身體一起一伏,如同被微風吹起的池水一般。
看了幾遍,又跟著學了幾遍,武秋生終于弄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