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舅家的小寶取名叫俞挺,外婆在無錫照顧到兩個月的時候,在舅舅的陪同下,外婆將他帶回了老家照顧?;貋砟翘?,我們都去了外公家,大家都爭這看這小家伙,抱這小家伙,小小的,可愛極了。
那年,11月,大姨也生了二胎,本該接回外婆家做月子的,不過因為小俞挺在,外婆也實在抽不開身,大姨雖然嘴上不說,心里還是不高興的,不過好在,二胎生了個兒子,大姨的婆婆也算稍微上了心了些,加上我媽經常去,幫著洗洗曬曬,大姨這月子也勉強算過的還行。
后來,舅舅看我媽和我爸這樣在家也不是辦法,就打電話和我媽商量,看是不是也和我爸去無錫看看。介于家里的錢余下不多,還有之前一直都是修鞋,也沒接觸過其他生意,最后舅舅就想著,讓爸媽去商場賣午飯和點心。做吃的成本不是很高,而且回本又實在,不賒賬。最后,媽媽想著這個也不錯,就決定和爸爸按著舅舅的意思去無錫試試。
家里的房子建的也差不多了,剩下的媽媽就委托給大姨夫,然后籠統(tǒng)的算了下大概的錢,給了大姨夫,以后回來多退少補。媽媽說到做到,沒有少大姨夫的工錢,大姨夫看上去也挺高興的,嘴里直說讓我媽他們放心出門,房子教給他就是了。
就這樣,我和我哥又回到了外婆家。一下子,家里三個小孩要照看,好在我和我哥基本上都能自理,家里一些小事也能幫上忙,正所謂,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外婆要照顧小俞挺,田間的事情,基本都是外公一個人,我除了上學,回到家外婆做飯的,喂豬的時候,我就幫著照看弟弟,哥哥也會去田間幫外公的忙,盡管他十分的不愿意。
就是從那開始,我學會了怎么生火,淘米做飯?,F在想想也不知道那時候的力氣是怎么來的,到后來都能提著桶子去喂豬了。至于哥哥,男孩子嘛,就比較調皮。
記得那是一個夏天的傍晚,哥哥和小伙伴去溪邊捉魚去了,回到家天色已晚,外公和外婆都有些焦急了,正準備出門找去,哥哥提著一桶魚剛好進門,當時哥哥的表情是非常開心的,因為那天他的確捉了很多魚,想著或許外公還能夸他幾句,結果,不曾想,因為擔心而焦躁的外公劈頭就罵,說他這么晚才回家,知不知道家里人會擔心,哥哥原本高興和期待的表情瞬間因為外公的一番責罵而消失無蹤。
正當外公打算讓哥哥一起進屋吃飯的時候,哥哥一個箭步撒腿就往外跑,小時候的哥哥瘦的跟個候子似,外公還沒反應過來,就不見哥哥的蹤影。外公急忙追出去,外婆把最后一口粥喂進弟弟的嘴里,就把弟弟放在竹站椅里,叫我看好了。竹站椅,就是竹子做的,以前為了方便干活,喂飯,就都做這個,可以坐也可以站,就跟現在的寶寶椅子,功能是一樣的。
那天晚上,外公和外婆就拿著手電筒,一路的找,那時候,房子附近都還是田地,附近還有一片桑葉地,后來聽哥哥說,他就是在和外公他們兜圈子,外公在這頭,他就跑到另一頭,等外公追到另一頭,他就跑回這一頭,最后,哥哥沒地方去,就跑下街奶奶家了。結果,外公和外婆找了一晚上沒人,外婆把弟弟哄睡,叫我也自個兒躺小竹床睡。她和外公擔心哥哥會不會出什么事兒,晚飯沒吃,灶臺攤著的碗筷也沒洗,連著一宿也沒睡。結果人家在我奶奶家睡的正香著呢!
第二天一早,奶奶領著哥哥來到了外婆家,看到哥哥安然無恙,外公和外婆懸著的心算是落下。不過,介于哥哥的行為,外公拿起門邊的小竹條就要教訓哥哥,奶奶一看,急忙就上前攔著,說外公怎么好打她孫子,外公放下手里的竹條,對著奶奶說道“小孩錯了就要教育,不然不長記性,秉性會變壞”奶奶就護著哥哥,說外公如此狠心,打她孫子,小孩子都是不懂事的,如何如何的說了一堆,袒護著我哥。說完就要帶我哥走,說我哥以后跟她了,哥哥見著有奶奶護著,也就更不怕,也嚷嚷著要跟奶奶去下街,說外公管的太嚴,還經常要做農活。外公和外婆被這祖孫倆氣的說不出半句,最后,外婆氣的轉身去屋里整理了哥哥的衣服,就說,到底我哥是下街的孫子,奶奶既然要帶走,就好好帶,到時候記得和我媽他們說一聲。
哥哥就這樣跟著奶奶去了下街。之后便很少來外婆家,我呢,也不喜歡奶奶,所以我也很少去下街,我們兄妹的關系或多或少是因為沒有在一起長大的原因,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起來,就少了那么一點所謂的兄妹感情。
關于外公家教嚴這一點,我覺得這和外公外婆本身所處的年代,不一樣,思想上還是偏守舊,對于我們80后來說,那是一個全新的時代,人們不僅解決了溫飽,還有科技的進步,從電話到大哥大,從黑白電視到彩電錄像機,再到互聯網,好多新奇的事物都在不斷的出現在世人的眼里,當然還有很多前衛(wèi)的思想都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浪潮一涌而來。
那時候,像我外公一輩的人,都經常對著我們這些小孩說,你們真是最幸福的一代了,糧食吃完,還有時不時的有新衣服穿。在那個時候,的確,我們80后是世人眼里最幸福的小孩兒,可是誰也不曾想過,現在的00后10后,比起我們更加的幸福無比。
不過,我一直覺得,外公老舊的教育方式,也有可取之處。我跟著外公那么多年,早睡早起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外公和外婆的作息時間表一年四季大致一樣,就是冬天白晝時長不一樣,就會稍微有些偏差。一般早上都是5點就起床,冬天就稍晚半小時,先去田里干些活,尤其是夏天,就會更早,因為夏天熱,所以早上早點去,就避開了酷暑。我一般可以允許睡到6點,吃早飯一般是不需要叫的,如果過來叫,只叫一次,就得立馬起。中午一般都是11點開始煮飯,中午會午休,晚飯6點開始做,冬天就提前半小時,8點準時睡覺。這有規(guī)律的作息,一直到現在都沒有變過。
我們小孩兒,出門干什么必須要和家里的大人說,大概什么時候回,晚上一律不得出門,有特殊情況,8點前必須回家,不能在外面過夜。吃飯不能吧唧嘴,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開飯前,要先由大人盛好飯,小孩才可以拿碗,如果有客人,就要由客人先,再大人,再小孩,這叫長幼有序。
還有,就是所謂的眼力見,不要什么事情都等到大人開口才去做,當然包括鄰居什么的,如果看到別人需要幫忙,自己又力所能及的,就一定要過去幫。不貪圖小便宜,是自己的就是自己,不是自己的不能要。再苦再累都要靠自己的雙手和勤勞去做事,小偷小摸要不得。做人要低調,不要信口雌黃等等··············這些規(guī)矩,做人的信條,一直記在我的腦海里。因為這些,不是外公和外婆用話語告訴的我,而是他們的一言一行感染到我,讓我受益匪淺。我也從不覺的這些很古板,很老套,在現在看來,我覺得這些反而非常的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