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有人走的路7:靠窗的床
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中文版序:懸疑的背后,是人性的幽谷
讀心理學大師斯科特·派克的作品,很多人都會涌起這樣的好奇:如果將他筆下的經(jīng)典案例集合在一起,讓那些存在不同心理問題的人們彼此碰撞,會產(chǎn)生怎樣的效果?這本《靠窗的床》,便給了我們答案。
故事以一名實習醫(yī)生的視角展開,地點設(shè)置在一座護理院內(nèi)。最先出場的是一位尿失禁的老人,她的奇怪之處在于她在護理院一切安好,可一回到家中,與兒子兒媳一起生活時就會尿失禁。不僅如此,她還一直堅稱自己只有37歲。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隨著實習醫(yī)生對真相的探究,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相繼出場,他們都帶著自己的謎團——活潑熱情的護士海瑟,是病人心中的天使,可她的兒時經(jīng)歷卻像個魔咒,不斷攪亂她的生活;病人史蒂芬具有超高的智商,并且心地善良,他關(guān)懷護理院里的每個人,卻因此讓自己身陷災(zāi)禍;另一位病人漢克為了追求異性,到處宣揚自己在戰(zhàn)場上的輝煌功績,但有一天人們發(fā)現(xiàn),他真實的樣子卻截然相反。
隨著故事展開,懸念一個接著一個拋出,令人欲罷不能。你會驚訝于斯科特·派克講故事的天賦,更會震撼于他對人性的剖析之深。他用小說的形式,賦予心理個案以全新的生命,并由此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嘗試,讓人性的不同側(cè)面在同一空間內(nèi)碰撞,最終形成了精彩紛呈的心理群像。
掩卷沉思,我心中不由冒出這樣的感受:懸疑的背后,是人性的幽谷;而人性的幽谷,是生命的厚土。
如果我們能夠冒險進入這片厚土,就能吸取最隱秘、最肥沃的力量,活出內(nèi)在的光亮。正如尼采所說:“人其實跟樹是一樣的,越是向往高處的陽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生命最好的禮物,是開悟。
而深入幽谷,追逐陰影,既是一條懸疑之路,也是一條開悟之路。
或許,這就是“靠窗的床”這個書名的寓意所在。
床與窗,都是隱喻。
床,是睡覺的地方,暗示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的生活如同在床上睡覺,并不是很清醒,甚至迷迷糊糊。我們活著,卻不知道為什么而活。我們憤怒、恐懼、抑郁、尿失禁,甚至殺人,卻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就像一位詩人所寫:“我做過愛/卻不知道/什么是愛?!?
人之所以對自己的行為缺乏意識,是因為自己局限于意識中。我們的意識就是我們的圍墻,而絕大部分行為動機卻在圍墻之外,那個被叫作潛意識的地方。正因如此,被困于墻中的我們總是無知無覺。不過,幸運的是,無論意識的圍墻多么高大堅固,都有隱藏不住的地方,在本書中,斯科特就借由一個夢,充分闡釋了這一點。
故事里有位叫佩特里的警探,他思維縝密,能力超群,但在破案過程中,他卻始終被同一個噩夢困擾:夢中的他在粉刷墻壁,刷完之后,卻總會發(fā)現(xiàn)墻上還留有污漬,他在夢中將墻刷了一遍又一遍,但污漬有增無減,這令佩特里異常憤怒和抓狂。
終于有一次,夢中的他為了尋找污漬的源頭,用撬棍鑿開墻壁,跨進了隔壁的房間,他看見,在房間骯臟的地面上有一個浴缸。浴缸的出現(xiàn)讓他從夢中驚醒,他終于意識到了污漬從何而來,也揭開了心中隱藏多年的可怕秘密。
佩特里在夢中粉刷的,正是意識之墻,但無論如何粉飾,墻后始終會有力量逼迫他面對真相。而他穿墻而出,其實是為自己打開了一扇窗,鑿出了一條通往人性幽谷的通道。
這本書既是懸疑小說,也是深入潛意識、剖析深層行為動機的心理學著作。如果將潛意識比喻為深淵,那么,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而這樣的凝視本身就已怵目驚心、扣人心弦,更何況還是人物命運的轉(zhuǎn)折點。在書中,有人因為深入潛意識的深淵而獲得了救贖,也有的因為被深淵吞沒而走上了危險之路。
讀這本書,我體會最深的有四點——
一、事出反常必為妖。所謂“妖”,就是咄咄怪事。但任何匪夷所思的事情背后,必有其心理根源。我們對內(nèi)心挖掘得越深,越會發(fā)現(xiàn)許多驚心動魄的秘密,而這些秘密過去一直被自己忽略,或想要掩蓋。正因如此,它們才會表現(xiàn)得撲朔迷離,充滿懸疑。
二、無論是墻上的污漬,還是人性的污點,你永遠無法抹掉,只會越抹越黑,以至于由一個點蔓延成一大片,侵蝕整個人生。唯一的破解辦法是接納,穿墻而過。
三、在密不透風的意識之墻內(nèi),每個人都需要鑿一個洞,開一扇窗,給意識一個出口,給潛意識一個入口。
四、一個人的缺陷本身就是一個洞,或一扇窗,比如那位老人的尿失禁,但通過這個洞和窗,我們就能鉆進人性的幽谷,在黑暗的地底,尋找到光明的力量。
涂道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