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流河
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第1章 楔子
西流河是一條向西流淌的河。
在方圓幾百公里內,西流河是唯一一條向西流的河流。我國地勢呈西高東低的態(tài)勢,故而河流大多由西向東流淌,長江、黃河無一例外。但西流河卻“離經(jīng)叛道”,在湖北實不多見。
西流河全長不過三十多公里,上游與漢水流域相接,下游通達武漢市境內的黃絲河,再轉經(jīng)通順河注入長江。秦嶺文化、楚文化隨著常年流淌的河水流轉,源源不斷地滋潤著這塊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西流河是河名也是一個地名,西流河旁的鎮(zhèn)子也叫作西流河鎮(zhèn)。也許有人要問,西流河鎮(zhèn)到底在哪兒?武漢,你一定知道吧?武漢緊緊挨著西流河鎮(zhèn)。西流河鎮(zhèn)以前是叫西流河街道,后來是街鎮(zhèn)合一的小鎮(zhèn),直到西流河區(qū)公所撤銷,才成為名副其實的鎮(zhèn)。
西流河內的老街就像一只熱情的手伸開似的,小指指向東方,拇指指向西方。食指、中指、無名指分別位于西南、北、東北三個方向。老街的道路走向與西流河河道方向基本平行,由東向西,形成了幾個各具特色的區(qū)域。
東頭,坊間以大禮堂稱呼。大禮堂是原西流河區(qū)公所召開大型會議的場所,沒有會議的日子,便舉辦唱戲、放電影等活動。這一帶原本有衛(wèi)生院、供銷合作社、生資公司以及西流河小學,但從1962年開始,這些建筑陸續(xù)遷往新街。待到西流河大橋建成以后,有的居民就把東頭叫成“大橋那塊”,但也有人依舊使用老稱呼。東頭一直延伸到大口村的大口方向,再延伸到西流河進入長江的頸口何幫閘。東頭的居民,主要是新居民,雜姓多,多是機關家屬。
緊挨東頭的就是以同樂閘為中心的剅背。同樂閘,呈西南向,與老街形成一個大大的方塊十字。它主要是用來調節(jié)西流河與小溪河的水位,確保閘內西圻垸、永豐垸和樂耕垸順利灌溉,及時排漬。小溪河在民間叫小河,相對大河西流河而稱其為小。這兩條河就構成了西流河鎮(zhèn)兩河夾四岸的靚麗風貌。
剅背上有西流河居委會的辦公樓,也有皮匠鋪、五金修理鋪、小型雜貨鋪,還有照相館、農(nóng)貿交易所等。天蒙蒙亮時,這里就聚滿了趕集和變賣農(nóng)副產(chǎn)品的人。太陽冉冉升起,剅背便熱氣騰騰。剅背四周的住戶也是百家姓,和諧、融洽。
剅背往西的地段人們稱為八字朝門。據(jù)說當?shù)赝粜盏南容呑鲞^大官,告老還鄉(xiāng)后,官員們路過此地,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乘船的停駛上岸,只有拜見汪大人后方可離去,于是汪家成了不是衙門的衙門。不過,史志上沒有記載,也許是未曾記載,也許就是一個遙遠或夸大其詞的傳說。
這里汪姓的已經(jīng)沒有幾家,他們的子弟均未步入官場,多在文衛(wèi)戰(zhàn)線謀生。在八字朝門,劉姓和李姓是大姓,還有幾戶農(nóng)業(yè)人口雜居其中。這里的人比較文氣,有做醫(yī)生的,有當老師的,還有業(yè)余時間教算盤和書法的,就連做小生意—擺連環(huán)畫書攤、租書的也是八字朝門里的居民。連接八字朝門的有竹器廠、鐵器廠、木器廠,還有機械廠、手工業(yè)聯(lián)社。
再往西,就叫西頭。鐵木竹器手藝人的家庭多是在此。再就是另立門戶和遷移來的居民,他們與農(nóng)業(yè)住戶相處十分融洽。
老街四五里長,房屋相向建立,路在中間。北面的房屋坐北朝南,南面的房屋坐南朝北,都是平房,多為青磚紅瓦或紅磚紅瓦,間或也有低矮的茅草屋。
從八字朝門開始,一直穿過剅背到老街東頭,都是青石鋪就的石板路。它就像一本本線裝古書,錯落有致地排列在路面上,但仔細看上去有些許的陳舊與殘缺。早些時候的夏天,小孩們喜歡打著赤腳,一溜煙兒地從上面走過,最后把腳板心燙得發(fā)癢。再經(jīng)過此地時,就只得老老實實地拖一雙破布鞋或者穿上木拖板。
一塊木板,削砍成鞋的模樣,在腳前掌四分之三的位置釘上一根帆布帶或者一節(jié)舊自行車輪胎,就成了拖鞋。走在青石板上,哐當哐當?shù)墓?jié)奏就像敲打快板一樣好聽。雨雪天氣,穿木屐從青石板上走過,木屐的鐵齒與青石板摩擦出哧哧而又尖厲的聲音,仿佛演奏著高亢激昂的樂曲。
小河連通同樂閘注入西流河,呈東南朝西北走向。小河北岸叫著剅溝。房屋對向而立,中間的走道勉強通過小型貨車和轎車。當然,那時候很少有汽車開進街坊,直到老紅軍楊良輝返鄉(xiāng)、李家長子李順長奔喪時才有吉普車和小轎車開進小鎮(zhèn)。剅溝全是土路,一遇大雨就全是爛泥,穿膠鞋也會被粘住,每移動一步都很艱難。每遇那樣的天氣,很多人就干脆赤腳背小孩上學,背送老人看病。剅溝里楊姓的人居多,同宗同族的楊家人,大多挨在一起住,一部分在居委會,一部分在紅星大隊務農(nóng)。剅溝里的居民職業(yè)各式各樣,有打豆腐的、拉板車的、炸油條面窩的,也有鐵匠、木匠等手藝人,還有公務員。
小河的南岸叫磨盤洲,何姓的人集中住在這里,雜姓也有不少。住房橫向、豎向排列,還有斜向排列的,都講究著坐北朝南、坐南朝北的風水,因而看上去橫七豎八,很不雅致。
磨盤洲里最突出的特色是習武強身,里面有個張姓拳師常年收徒授藝。他主要教導少年兒童,也指點曾經(jīng)的徒弟和青壯年們健身強體。張師傅兼治跌打損傷,貧富無別,童叟無欺,給磨盤洲增添了人氣和好名聲。
1962年開始到1964年,西流河鎮(zhèn)建成了一條新街。老街上的機關與店鋪陸續(xù)搬遷到了這里。新街全長約莫一千五百米,商鋪、機關相向排列,也有水果、茶點、小吃攤點。區(qū)公所的辦公地就在新街的東頭,是西流河中學撤銷之后留下的校舍,新的西流河小學與之相鄰。區(qū)公所和西流河小學前面有一條東西方向排列的灌溉渠,上面有兩座水泥橋,分別連通西流河小學、區(qū)公所。灌溉渠與聯(lián)通西流河的人工排灌閘相通。人工排灌閘的東面是通向西流河小學的泥土馬路,西面是老街連接新街的馬路,也是西流河通往縣城仙桃的唯一一條磚石公路。
“河水西注,其地必靈”,西流河果真人杰地靈,英才薈萃。誰到西流河住上幾天,一定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