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

第1章 駢拇

外篇

題解 崇尚天性,感悟真知

在浩瀚的星空下,在時間的長河里,有多少人無數(shù)次地追問,何為天性?

天性即一切合乎自然的,不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而自由發(fā)展的事物。

天下萬物都有釋放潛能、自我完善的傾向,即天性所向。

萬事萬物都有一定的存在和發(fā)展規(guī)律,應(yīng)該遵循并順應(yīng)其規(guī)律而不是人為地去改變甚至破壞規(guī)律。我們在做任何事的時候都不能刻意地追求結(jié)果,而應(yīng)當(dāng)順其自然。

一樣米養(yǎng)百樣人,世間萬物,眾生百態(tài),都稟賦道性自然化生,因此眾生之本性應(yīng)是清靜無為各守其規(guī)。然而眾生賦性的成形,往往受外物的誘惑和干擾。漸漸耽于物欲,心智迷亂,喪失本性。有些人偏不趨善以求福,卻蹈惡而致禍,實堪憐焉!人性有異,世態(tài)有別,因人心之異,才有世態(tài)之美丑。人性本至善,當(dāng)明省自己以回歸善境;人性本至清,當(dāng)修持自己以復(fù)返圣境。虛花易蒙明目,奢華易亂本性,人人皆如此,此為使人墮落之主因,若自身不能明醒悟覺則必敗德造孽。

駢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附贅縣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多方乎仁義而用之者,列于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是故駢于足者,連無用之肉也;枝于手者,樹無用之指也;多方駢枝于五藏之情者,淫僻于仁義之行,而多方于聰明之用也。

是故駢與明者,亂五色,淫文章,青黃黼黻之煌煌非乎?而離朱是已!多于聰者,亂五聲,淫六律,金石絲竹黃鐘大呂之聲非乎?而師曠是已!枝于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聲,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而曾、史是已!駢于辯者,累瓦結(jié)繩竄句,游心于堅白同異之間,而敝跬譽無用之言非乎?而楊、墨是已!故此皆多駢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

[離朱]人名,亦作離婁。傳說為黃帝時人,目力超人,能于百步之外看清秋天獸類絨毛末梢,能于千步之外看清針尖。

[五聲]又稱五音,中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五個音級,即宮商角徵羽。

[六律]相傳黃帝時的樂官伶?zhèn)?,通過計算把竹管截成十二種不同的長度,以其發(fā)音之高低確定統(tǒng)一的音調(diào)標(biāo)準,即十二律。其中奇數(shù)為陽聲,稱律,偶數(shù)為陰聲,稱呂。六律指六陽聲,分別為黃鐘、大呂、姑洗、蕤賓、無射和夾鐘。

[師曠]字子野,春秋晉平公時的著名樂師,精通音律。

[曾史]借指人名。曾指曾參,字子輿,孔子弟子,以仁孝著稱。史指史鰌,字子魚,春秋時衛(wèi)靈公之屬臣,以忠義聞名。

[楊墨]楊即楊朱,字子居,戰(zhàn)國時宋國人,主張“為我”。墨即墨翟,宋國大夫,主張“兼愛”。二人都是戰(zhàn)國初期影響巨大的哲學(xué)家、思想家。

腳趾并生和歧指旁出,雖是天生卻是多于常人的。附懸于人體的贅瘤也出自人體,卻超過了自然本體。施用各種方法推行仁義,并視如人體不可或缺的五臟一樣,然而卻不合乎天道本性。所以,腳趾并生只是連綴著無用的肉;手指旁出只是長出了無用的指;駢拇枝指是超出了人之自然本性,而過分迷亂地推行仁義之舉,就如同肆意濫用了人的聽力和視力。

因此,過分明目者會被五色所迷,被絢麗的花紋所惑,禮服上色彩斑斕的花紋耀人眼目,不是這樣嗎?離朱就是這樣。過分耳聰之人,會被五音、六律所迷亂,混淆了各種樂器奏出的樂聲,不是這樣嗎?師曠就是這樣。極力倡導(dǎo)仁義之人,難道不是用矯擢德行、閉塞真性來撈取名聲,而使天下人爭相鼓噪信守那些人所不及的禮法嗎?曾參和史□就是這樣。過分工于辯木者,不正像堆砌事例、玩詞弄句、放縱心智于堅白同異的詭辯之中,為短暫的聲譽而使自己精神疲憊嗎?楊朱和墨翟就是這樣。所以說這些都是矯造而成的不正之法,絕不是天下的至理和正道。

濫用聰慧,迷亂本性

人的生活,分精神和物質(zhì)兩部分。物質(zhì)是基礎(chǔ),是根系;精神是花葉。根系發(fā)達了,花葉自然茂盛。人的物質(zhì)生活達到了一定的程度,自然就會追求精神享受。然而,只有心境寧靜,才能享受精神上的歡愉。大凡崇尚精神生活的人,都向往寧靜。寧靜,是滋潤人類靈魂的綠茵園地,是人類追求通達境界的必由之路。

時代進步了,科技發(fā)達了,現(xiàn)代人的大腦被激活了,但真正聰慧高明的人總是以平實的心態(tài)做事,與外界事物泊然同塵,從來不肯脫離本性。人們原本質(zhì)樸純真的聰明才智被濫用,福爾馬林浸泡海鮮,蘇丹紅保鮮食物,建筑材料以次充好,虛假廣告鋪天蓋地,名人代言、百姓當(dāng)“托”,這里面究竟有幾分真實,幾分虛假?

現(xiàn)代社會到處都彌漫著浮躁的空氣。在唯功利是圖的環(huán)境下,太多的利益誘惑,使財富成為一個價值的標(biāo)尺,所以一些人為一己私利,濫用聰智,粉飾作假,背離質(zhì)樸之本性,自以為聰明處處暗算他人,利欲熏心,做盡損人利己之事。他們已經(jīng)迷失在了無盡的荒野之中。

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故合者不為駢,而枝者不為跂;長者不為有余,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xù)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xù),無所去憂也。意仁義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憂也!

且夫駢于拇者,決之則泣;枝于手者,龁之則啼。二者,或有余于數(shù),或不足于數(shù),其于憂一也。今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世之患;不仁之人,決性命之情而饕貴富。故意仁義其非人情乎!自三代以下者,天下何其囂囂也!

且夫待鉤繩規(guī)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待繩約膠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屈折禮樂,呴俞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鉤,直者不以繩,圓者不以規(guī),方者不以矩,附離不以膠漆,約束不以纆索。故天下誘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故古今不二,不可虧也。則仁義又奚連連如膠漆纆索而游乎道德之間為哉?使天下惑也!

所謂至理正道,即不違背事物的固有屬性,順應(yīng)自然。所以說腳趾并生并不是欠缺,歧指枝生并不算多余,多生的并不就是多余,短缺的并不算是不足。比如,野鴨的小腿雖短,但續(xù)長一節(jié)就會有憂患;鶴的小腿雖長,但截去一段就會痛苦。所以天生長的就不可隨意截短,天生短的也不可隨意續(xù)長,如此就沒有值得憂慮的了。噫!仁義恐怕并不是人所固有的本性吧!這就是所謂的仁人怎么會有如此多的憂愁?。?

況且對于腳趾并生之人來說,分裂兩趾他會痛泣;對于手指旁出之人來說,咬斷歧指他會哀啼。這兩種,有的是手指多于常人,有的是腳趾少于常人,強行改變而導(dǎo)致的憂患卻是一樣的。當(dāng)今世上的仁人,放目遠視又憂慮人間之禍患;不仁之人,摒棄人之自然本性去貪求富貴。所以啊,仁義并非人之固有的真情!不然從夏、商、周三代以來,天下何以會如此喧囂競逐呢!

再說,依靠鉤繩規(guī)矩來使物歸于正,這樣會損傷事物的本性;依靠繩索膠漆強使物體相互粘緊,會傷害到事物的天然稟賦;用曲身折體行禮樂、宣仁義的方法來慰藉天下人之心,即喪失了人的本性。所謂自然屬性,就是彎曲的不靠曲尺來矯正,筆直的不靠墨線去測量,正圓的不靠圓規(guī)來界定,四方的不靠角尺去矩定,黏合在一起不靠膠漆,捆束在一起不靠繩索。所以,天下萬物都自然存在而不去追究為何存在,使萬物都順其自然地發(fā)展而不去追究為什么。因此,從古至今的道理都是同一的,是不可或缺的呀!那么仁義又何以連續(xù)不斷如膠漆繩索般纏繞于人的本性和天道之間呢?真讓天下人難以理解啊!

持守本性,尋覓凈土

本性,是人的自然個性。每個人都有個性。有的活潑開朗,落落大方;有的端莊含蓄,深沉大度;有的朝氣蓬勃,風(fēng)風(fēng)火火;有的成熟穩(wěn)重,有條不紊。而一個人的個性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變,由于周圍環(huán)境和氣氛,有時候這種本性還會得到鞏固和加強。

一個人,從呱呱墜地之日起,就秉承著自己的個性走進人生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去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目標(biāo)、人生價值。人的本性,各有特點,難說有好壞之別,優(yōu)劣之分。但是有的人,或為名利,或圖一時之快,而摒棄自己的本性去模仿別人,猶如東施效顰、邯鄲學(xué)步,結(jié)果是自絆馬索,自討苦吃。

保持自己美好的本性,在人生的道路上,定能為自己覓得一方凈土,尋得一片晴空。

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何以知其然邪?自虞氏招仁義以撓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義,是非以仁義易其性與?故嘗試論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圣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shù)子者,事業(yè)不同,名聲異號,其于傷性以身為殉,一也。臧與穀,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策讀書;問穀奚事,則博塞以游。二人者,事業(yè)不同,其于亡羊均也。

伯夷死名于首陽之下,盜跖死利于東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殘生傷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盜跖之非乎!天下盡殉也。彼其所殉仁義也,則俗謂之君子;其所殉貨財也,則俗謂之小人。其殉一也,則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殘生損性,則盜跖亦伯夷已,又惡取君子小人于其間哉!

[虞氏]有虞氏,即舜,傳說為夏代以前的圣王。

[臧、穀]莊子虛擬的兩個人名。

[伯夷]商代末年賢士,為孤竹君長子。孤竹君愛次子叔齊,立之為君。孤竹君死后,叔齊讓位伯夷,伯夷不肯接受,于是二人一起逃位而去。聞周文王賢德,前往投奔,路遇武王伐紂,二人扣馬而諫,不被聽從,便避入首陽山中,采薇菜充饑,不食周粟,最后餓死在山中。

[盜跖]名跖,春秋末期人,姓柳下,名跖。

小迷惑會使人弄錯方向,大迷惑會使人改變本性。憑什么知道會是這樣的呢?自從虞舜推崇仁義用以擾亂天下人的本性,天下人就沒有誰不是在為仁義奔走效命的,這不是用仁義來改變?nèi)说谋拘詥幔楷F(xiàn)在我們試著來談?wù)撘幌?。自夏、商、周三代以來,天下人沒有誰不借助外物來改變自身的本性。平民百姓為求私利舍棄生命,士人為求美名舍棄生命,大夫們?yōu)楸<易迳嵘硌陈?,圣人則為天下人之幸福而舍棄生命。所以這四類人,所從事的事業(yè)不同,名聲稱謂各異,但在傷害本性、為所求舍棄生命這一點上,是一樣的。臧與穀兩人同去放羊都丟了羊,問臧在做什么,說是拿著書簡讀書,問穀在做什么,說和人玩投骰子游戲。這兩個人所做的事不同,卻同樣都丟了羊。

伯夷為求名死于首陽山下,盜跖為求利死于東陵山上,二人雖死因不同,但在殘生傷性上卻是相同的。為什么一定要贊譽伯夷而指責(zé)盜跖呢!天下之人都在為某種所求而舍棄性命,那些為求仁義而死的,世人稱之為君子;那些為求財而死的,世人稱其為小人。為所求而死是一樣的,有的被稱為君子,有的被稱為小人;假如就殘生損性來看,盜跖和伯夷是一樣的,他們之中又怎么能區(qū)分君子小人呢!

抵擋誘惑,清心神靜

小惑易方,大惑易性,迷惑會讓人時動妄心,以驚元神,執(zhí)著萬物而生貪求,因貪求以致煩惱妄想,憂苦身心,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愚癡邪見,障迷自性,時在昏冥,盲聾之中。如果抵擋不住誘惑,人會越來越浮躁不安,離道也就越來越遠。只有純一渾厚,靜而至靜,專心致志,抱一篤守,寂然不動,方能體悟“清靜”之本性,從而淡泊物欲,最終使自我和頭腦的瘋狂被寧靜取代。而這寧靜的品質(zhì)是道性,是喜悅,是空無,是神性,也是人的本性。只有去掉自我才能顯露本性,就好像烏云散盡藍天自然展現(xiàn)一樣。

且夫?qū)倨湫院跞柿x者,雖通如曾史,非吾所謂臧也;屬其性于五味,雖通如俞兒,非吾所謂臧也;屬其性乎五聲,雖通如師曠,非吾所謂聰也;屬其性乎五色,雖通如離朱,非吾所謂明也。吾所謂臧者,非仁義之謂也,臧于其德而已矣;吾所謂臧者,非所謂仁義之謂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吾所謂聰者,非謂其聞彼也,自聞而已矣;吾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已矣。夫不自見而見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夫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雖盜跖與伯夷,是同為淫僻也。余愧乎道德,是以上不敢為仁義之操,而下不敢為淫僻之行也。

[俞兒]相傳為齊國人,味覺靈敏,善于辨別味道。

再說,使本性從屬于仁義的人,雖如曾參、史□一樣通達,也并非我所說的本性完善;把本性系屬在識別五味上,雖像俞兒那樣精通,也并非我所說的天性完美;把本性從屬于辨析五聲上,雖能像師曠一般通曉音律,也不是我認為的聽覺敏銳;把本性從屬在辨別五色上,雖能像離朱一樣通曉色彩,也并非我所認為的視覺敏銳。我所說的本性完善,絕不是指合乎仁義的標(biāo)準,而是順其自然按其本性發(fā)展罷了。我所說的敏銳,不是說能聽到多少外界的聲音,而是指能夠內(nèi)審自己罷了;我所說的明察,不是說能分辨多少外界的形象,而是指能夠看清自己罷了。不能安于自得而向別人索求的人,這就是索求別人之所得而不能安于自己所應(yīng)得的人,也就是貪圖達到別人所達到而不能安于自己所應(yīng)達到的境界的人。貪圖達到別人所達到的而不安于自己所應(yīng)達到的境界,無論盜跖與伯夷,都同樣是滯亂邪惡的。我有愧于宇宙萬物本體的認識和事物變化規(guī)律的理解,所以往上說我不能奉行仁義的節(jié)操,往下說我不愿從事滯亂邪惡的行徑。

止息紛爭,返歸本真

“返璞歸真”是莊子理想之美的精華。當(dāng)現(xiàn)代人普遍置身于史無前例的紛繁的社會形態(tài)中,所生存的空間到處充斥著現(xiàn)代高科技的成果的時候,原來的那種悠然自得的安靜生活早已成為過去,人們不得不急躁而盲目地旋轉(zhuǎn)于“高速”的漩渦中。當(dāng)人們原本生動的精神被僵化的形式扼殺殆盡的時候,再去回味莊子“返璞歸真”的思想,便更有了一種特殊的感受與意義!

由于工作壓力大,心境浮躁,天性又開始使人向往那種優(yōu)美純樸的田園生活。如何減壓,回復(fù)寧靜、自在、祥和的心靈,溫柔別人,體貼自己,過上圓滿快樂的生活呢?返璞歸真的人生哲學(xué)仿佛給喧鬧的眾生帶來了一陣清風(fēng)。一個真正成功的人,是擁有幸福人生的人。一個成功的人生,首先要學(xué)會寧靜,學(xué)會返璞歸真,學(xué)會放松心態(tài),于平淡中見神奇。

愿每個人都選擇做真實的自己,抵制住誘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遠離紛爭,演繹出新的生活,純真本性。愿每個人都能不累于俗,不飾于物,不茍于人,不忮于眾,愿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養(yǎng)畢足而止!

品牌:北京明天文化(先知先行)
上架時間:2019-11-05 18:39:09
出版社:北京明天遠航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本書數(shù)字版權(quán)由北京明天文化(先知先行)提供,并由其授權(quán)上海閱文信息技術(shù)有限公司制作發(fā)行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