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

第1章 卷首語

在中國歷史的天空中,曾經閃耀過無數人文之星。其中,光焰萬丈的璀璨之星也有不少。比方說莊子,就可謂是其中相當亮眼的一顆。

自古以來,在中國思想文化界,只要一提到莊子,那是無人不感興趣的。尤其是那些不得意的文人,更是常常引莊子為知己,特別推崇其游世思想。近人聞一多就曾說過:“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著莊子的烙印?!保ā豆诺湫铝x》)除了人格與文化上的影響之外,莊子思想及其文風對中國文學的影響之大就更是眾所周知了。后世文人追捧晉人陶淵明,唐人李白、李商隱等人的作品,其實就是在追捧他們幻覺中的浪漫莊子及其文藝思想。正如近人郭沫若所言:“秦漢以來的每一部中國文學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響之下發(fā)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保ā肚f子與魯迅》)

盡管莊子的思想對后世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但由于莊子思想跟老子思想一樣,不是講“道德哲學”的,而是專講“思辨哲學”。在人生追求上是消極出世,而非積極入世的,因而他的思想在當時以及后代都不可能成為歷代統治者治國安邦、維系統治基礎的主流思想。正因為如此,這就注定了莊子思想必然跟老子思想一樣,無論是古是今,其擁躉都只能是失意的讀書人或避世的邊緣人。又因為莊子跟老子一樣,生前都沒有像孔子那樣開辦私學,有大量的弟子與再傳弟子,其思想傳播就遠不及孔子思想的傳播那樣廣泛,不僅其社會影響有限,就是有關他們的身世及其生平事跡也少有文字記載。而孔子就不一樣,記錄其與門下弟子及再傳弟子言行的文字,不僅有廣泛傳世的《論語》,更有共十卷四十四篇的《孔子家語》。正因為有這些史籍記載,所以漢人司馬遷在《史記》中才能為孔子寫出洋洋近萬言的傳記《孔子世家》。而莊子跟老子一樣,因記載其生平行事的文字闕如,讓司馬遷在為他們作傳時陷入了無從下筆的尷尬境地。無奈之中,司馬遷只好將莊子與老子、申不害、韓非等人合為一傳,撰成《老莊申韓列傳》。其中,敘述莊子生平行事的,只有如下的二百余字:

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段防厶摗贰犊荷W印分畬?,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yǎng)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這段文字,除了最后的一個故事外,后人從中看不出莊子任何清晰的形象。如果我們要對莊子其人其事進行想象,大概也只有一部六萬余言的《莊子》可以作為依憑了。

今存《莊子》三十三篇,分內、外、雜三部分。根據學術界的共識,認為內篇七篇應該是莊子本人的文字,而外篇十五篇與雜篇十一篇則可能是出自莊子門人或后學之手。

由于莊子生平事跡在史籍上沒有記載,因此自古以來敘寫莊子的文學作品就極少,只有明人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中有一篇短篇話本小說《莊子休鼓盆成大道》,是根據《莊子》外篇《至樂》中記載的一個小故事敷衍而成的。除此之外,我們能看到的就只有《莊子評傳》之類的作品。不過,評傳是評論莊子哲學思想的學術專著,并非是文學作品,跟傳記、歷史小說完全不是一回事。

這本名曰《化蝶飛:達者莊子》的小書,是一部長篇歷史小說,是企圖還原莊子哲學思想及其肉身凡胎形象的文學作品?!肚f子》內篇的內容,是小說用以還原其哲學思想的主要依據;《莊子》外篇與雜篇的文字,則是令莊子哲學思想及其形象得以豐滿起來的活水清泉;莊子生活的戰(zhàn)國時代,則是小說主人公莊子活動的背景與舞臺;《莊子》內篇、外篇、雜篇中固有的故事,是小說敘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內篇、外篇、雜篇中皆無的虛構故事,也是小說敘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共同支撐起莊子肉身凡胎的鮮活形象。

這本名曰《化蝶飛:達者莊子》的小說,既然是歷史小說,那么其中的莊子就是文學形象的莊子,而非真實不打折的哲學家莊子。書中所寫莊子的日常生活,莊子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還有莊子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等等,均屬文學想象的產物,是小說,而非歷史。

我在歷史小說《道可道:智者老子》的卷首語中曾經說過:“只有史實的考據,而無文學想象與文學描寫,那是人物評傳,不是歷史小說;只有文學想象與文學描寫,而沒有史實的考據,那是純粹的小說,也不是歷史小說。”這本《化蝶飛:達者莊子》,既然在寫作時便被定位為歷史小說,那就必然要在“歷史”與“小說”之間尋求平衡。至于所作的平衡是否恰當,那就需要讀者去評判了,這就像我們解讀莊子的哲學思想一樣,大家是可以見仁見智的。

盡管如此,我還是希望讀者能夠透過這部歷史小說,走近莊子,走進莊子的哲學世界,走進莊子的內心世界,走進莊子的生活時代,理解莊子的無奈,感受莊子的快樂,做他的知己、知音。面對現代社會中的種種困惑,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困頓,能夠氣定神閑,“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那也未嘗不是一種人生境界。

吳禮權

2018年4月5日清明節(jié)記于復旦大學

品牌:Jndx_@2024
上架時間:2019-06-05 15:36:15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Jndx_@2024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fā)行

QQ閱讀手機版